学者热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 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与时俱进
——上海社科理论界学习解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当前,摆在上海各级党组织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全面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目标继续前进”的深刻主题,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布局,联系上海实际,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按照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本报今起陆续推出一批上海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的分析解读专论。
科学发展观体现党执政思想深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报告中最大的理论亮点。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它们有着一致性和共同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本本出发,而是从现实的党情国情世情出发,在科学总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鲜活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刻地发展为成熟的理论,从而卓有成效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原因有三。首先,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产物,其指导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四大诉求的驱动:当下亿万人民奔小康、追求幸福生活的诉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锲而不舍地追求强国富民的政治谋略及实践的诉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走向深度创新的客观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发展布局全面实施的行动诉求。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并整合了上述诉求的客观性和必要性,通过执政党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将历史的客观性、趋势性转变为科学理论的前瞻性、决策性。因此,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锐意改革、推行现代化建设、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大目标实践奋斗的产物。
科学发展观是杰出的政治哲学科学范本和行动纲领。它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实时分析与洞察国际社会发展最复杂的形势与环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事件、互联网引发的人类生存方式重大变化及第三次产业革命等规律趋势,从知变、应变和策变的战略构思中,深刻总结和形成了体现我们党执政睿智的指导思想。近十年的执政成就,充分彰显科学发展观所内含的政治自强、政治自觉和政治自信的广度与深度,是我们党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具有“人民性”的标志。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轴心原理的三次逻辑深化、三次深度推进、三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实现了轴心原理的第三次逻辑深化:第一次是关于“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反思,第二次是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反思,第三次是关于“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发展布局”的反思。科学发展观实现了轴心原理的第三次深度推进:第一次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认识与回答,第二次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认识与回答,第三次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性认识与回答。科学发展观实现了轴心原理的第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可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追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原因还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存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例如,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如何从经济大国迈向文化强国,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解决人力资源培养机制问题,如何解决新形势下国民财富体系及运行模式创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在财富公平分配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如果背离科学发展的理念,就会迷失方向,就可能中断可持续发展进程,从而丧失机遇,因此必须予以警惕。
(张雄 作者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研究》首席专家、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