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大国崛起经验提示中国:崛起不一定要战争(3)

2012年11月26日 17:41 来源:瞭望 参与互动(0)

  大国手中的“双刃剑”

  结盟是国际关系中的传统现象。但对于正在崛起或已经崛起的大国而言,结盟往往是一柄“双刃剑”。

  无疑,结盟可以加强己方的实力,削弱对方的实力。通过结盟,一国可以获得更多军事力量的帮助、更多的资源、关键性的海峡和运河、从另一方向对于对手的牵制、更多的国际支持等益处。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国家一直都对“结盟”这一手段趋之若鹜的原因。

  然而,结盟也有硬币的另一面。例如,如果一个大国与另一个国家结盟,意味着两国因另一方而卷入战争的机会更大。“一战”的爆发,虽然有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同盟国与协约国两个同盟集团事先结成了复杂的盟约关系,致使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双方均无法避免启动总动员及宣战程序。根据美国学者杰克·莱维(JackS.Levy)的分析,在过去5个世纪组成的117个军事同盟中,有70%的同盟在组成5年之内就有成员国参与战争(16世纪为100%,17世纪为56%,18世纪为67%,19世纪为28%,20世纪为87%)。这说明,同盟确实使战争更为频繁。

  又如,选择结盟对象极为重要。在选择结盟对象和订立盟约时,至少要注意以下问题:其一,结盟带来的总体收益应当大于己方为结盟付出的成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均选择意大利作为盟友,但并没有获得事先期待的效果。在“一战”中,意大利在看到德国未能在战争初期击倒法国后,即于1915年转向协约国阵营,给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南线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在“二战”中,墨索里尼政权统治的意大利虽然十分卖力,但其贫弱的作战能力未能帮助轴心国在地中海确立优势。意大利甚至始终未能拿下距离西西里岛不足100公里的马耳他,这使得英国方面一直得以维持地中海航线,并勉力支撑北非战局;同时又造成德国在对苏作战最关键的时期不得不分兵北非,分散和损失了大量资源。

  其二,应当避免己方由于同盟关系而陷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战争,这对于大国而言特别重要。例如,如果一个大国与小国订立十分明确的攻守同盟,有时反而会助长小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强硬姿态,这将造成大国被小国盟友拖入战争的风险增加。另外,明确的同盟关系一旦建立,将使大国背负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往往会减少大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回旋空间。

  在此方面,美国有过不少教训,因此也有一些经验。因此人们可以看到,今天美国结盟时,力图在同盟关系中为自己留下最大的回旋余地和空间,在各种文件中往往留下最充分的解释余地。例如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的解释是钓鱼岛施政权属于日本,因此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但在主权问题上美国又“不选边”。这使美国既能避免为日本的冒险行为“背书”,防止被日本无端拖入与中国的冲突;又能继续保留在此问题上的存在感与发言权,为自己留下利用这一问题的“抓手”。同样,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一方面在怂恿和鼓动个别国家对华对抗,但同时又不会作出任何明确的承诺,更要避免陷入责任明确的同盟关系。

  总之,结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在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常用手段。但是,在论证和使用这种方式时,必须十分清醒并非常充分地考虑结盟带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效应,避免为“双刃剑”所伤。

  不一定要战争

  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战争是大国崛起的“试金石”。那么,历史确实是这样的么?从过去大国崛起的历史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不全面。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以对美洲和非洲的殖民战争起家的,其崛起直接源于战争。但由于其并未将财富转化为产业和军事能力,在其后的战争中输给了荷兰和英国。

  德国和日本在此问题上有共同点:它们均是在关键性的战争中完成崛起的,比如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之于德国,以及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于日本。但是,它们过于追求战争手段,因此后来分别负于关键性的大战。战后,德国和日本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了世界重要的经济大国。但是,这是以它们放弃“争霸”目标为前提的。

  英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争。其中,在反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使英国进入了其后长达约一个世纪时间的巅峰时期。但值得深思的是,在“一战”和“二战”中,英国虽然打赢了战争,但却失去了帝国和头号国家的地位。特别是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战间期”,英国并没有有效利用战争成果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国际体系,反而在“国联”和对德外交问题上屡屡出现昏招,不仅在结果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还直接造成了战后整个旧帝国体系的解体。

  苏联在“二战”中是对德作战的主战场,其在“二战”中的胜利也是其战后地位的重要基础,是其成为世界两强之一的起点。但是,苏联的最终失败,也与战争密切相关:长期的、高强度的战争准备和军备竞赛,不仅成为苏联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且反过来影响了苏联的国家整体发展,使苏联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呈现明显的“战时”或“战备”色彩,损害了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压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苏联后期,阿富汗战争的久拖不决,又成为压倒整个联盟的最后几根稻草之一。客观地说,苏联在“二战”后直接参与的战争并不频繁。但其最终解体又与“打仗”这件事情息息相关。其中的教训值得思考。

  美国走上巅峰的契机无疑是两次世界大战。在这期间,美国依托远离欧洲中心的地缘优势和迅速增长的综合国力,成功地在两次大战的前半期置身事外,并在后半期寻机加入战争并一举决定战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战后力争实现有利于自身的长期机制安排。这种尝试在“一战”后因英法主导国联而失败,并在美国造成了一定的孤立主义倾向。但在“二战”后却以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而获得成功。在对待战争特别是对大国战争的问题上,美国相对来说是较为谨慎的。但是,从历史上可以看出,美国对局部战争的态度似乎并不谨慎,这使其在越南战争中遭受了重大挫折,险些动摇冷战全局。进入本世纪后,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对其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可以说,美国在“大战”问题上处理得较为成功,但却多次因局部战争而影响全局,这种颇具戏剧性的历史现象很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从历史看,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极为丰富,其中存在规律性现象,但又并无一定之规。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社会获得了极大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速度明显加快。很多过去时代的规律,在今天也许不再适用。但同时,很多历史经验和教训今天也许仍能作为人们思考现实问题时的精神营养。中国今天面临的道路,不可能照搬照抄某一个过去大国,甚至可能需要独创一套全新的道路。(记者 刘华 杨士龙)

【编辑:陈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