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个别党员自觉身份不同 不愿不敢与群众联系(2)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土地被占用、果树被毁、村里分红不公平、案件判决不公正……今年8月31日,广东省惠州市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大下访”活动,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松亲自带队,11个接访组分赴全市各县(区)有关乡镇接访,当天共接访106批245人,当场解决问题37个,化解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9宗,解决群众饮水、交通、上学、看病、看电视等民生信访问题22宗。一位来访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多亏了下访活动,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定期调研、定期接访、驻村蹲点、选派“第一书记”、到信访部门挂职……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探索了多种形式的联系群众制度,实践已经证明,这些探索正在成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只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才能真正达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目的。”
“党员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确有一些党员干部总认为自己比普通群众高出一筹,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和群众是不一样的优越感。不客气地说,卸掉他们的职务、级别,有时候他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如普通群众。”辛鸣表示,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从感情上进一步贴近群众,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实践中,在一些部门和地方的探索中,这“三问”已经收到实效。2009年6月8日,中央党校“党的群众工作”研讨班37名地厅级学员,到人民网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以“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及党群关系”为主题与各位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今天,通过网络做群众工作,通过网络和群众沟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渠道,所以我们搞了这样一次体验式教学,目的就是让各位领导在新的形势下,学会用网络来跟群众打交道。”作为培训班的教师,高新民如是介绍研讨班此次活动的目的。
在高新民看来,拓宽类似上述这种促进“官民”交流渠道在当下非常必要,且在现实中仍亟待进一步完善和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不能为表达而表达,而应该蕴含在党委政府的决策机制之中,通过民主决策让群众把意见说出来。”为此,她建议,党委、政府决策社会公共事务时应增加群众参与这一重要环节,让群众在决策过程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决策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这样就能够使决策者不得不主动去联系群众。
改进文风会风,整治庸懒散奢——
以优良党风带动政风民风
11月1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大会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新一届中央纪委领导班子首次在委部机关全体亮相。为节省时间,主持人在介绍领导班子成员时向大家建议,每位常委起立时不必一一鼓掌。整个大会用时不到一个半小时。会议刚结束,大家纷纷感叹:这样紧凑、高效的会风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党的作风建设服务于大局,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成功经验。高新民指出,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看似是小节,却关系到执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是否信任的大问题。比如,某些具体政策是否正确,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其贯彻执行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心。如果民众认为执政党与政府是真正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就会拥护暂时不能见效的政策;而执政党与政府公信力较低时,其政策即使正确也难以得到民众认同,执行的阻力也相应产生,这就是信心问题。由此可见,民众的信心来源于对党和政府表现的认可,而作风作为党性和世界观的一种外在表现,是直接影响人民信心的重要因素。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和谐社会以公平正义为首要特征,腐败现象和奢侈浪费、官僚主义等等不良作风则是对公平正义的最大损害,腐蚀社会主流价值观,削弱党的执政基础。例如,在有些地方,个别党员干部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疾苦;大搞政绩工程、追求排场铺张浪费;遇事推诿,小事拖大、大事拖成乱子等等,尽管不能划入腐败的范畴,但由于这些问题往往是在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常态性工作中出现的,往往会直接影响执政党与政府的公信力,导致党群关系紧张。高新民表示,近年来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相当一部分与党风政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关。因此,没有良好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也好不了,也就难以孕育进一步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已经发出号召。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必将指引着广大党员干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深厚感情。(记者 姜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