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雾霾警示: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

2013年01月14日 08:24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新年第二个周末,全国中东部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预警,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最近几天,雾霾成为热门话题。打开电视,记者在连线报道航班延误、高速封闭的情况;开车出门,人们一边小心翼翼地挪动前行,一边抱怨着糟糕的天气;上网浏览,数十万网友正在发微博“求雾散求阳光”。

  这一幕我们并不陌生。近些年,每到秋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普遍遭遇雾霾天气,给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引发媒体和社会对于空气污染的关注和讨论。只是,随着一场冷空气的南下,在吹散雾霾天气的同时,也带走了那些痛心疾首的反思、信誓旦旦的承诺。于是,太阳照样升起,城市依旧喧嚣,生活重新恢复平静的人们,似乎都忘记了还有一个叫做雾霾的东西,直到它下一次不期而至。

  雾霾之所以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概是由其两大特点决定。一是来去匆匆。一夜之间,就能遮天蔽日;一场大风,又会雾消霾散,这难免让一些人心存侥幸,似乎不需要做什么努力,只需坐等东风;二是影响无形。与洪水、干旱带来的有形灾害相比,雾霾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尽管随着PM2.5的宣传,人们对于这个危害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有所耳闻,但由于其影响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很多人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雾霾并非老天爷的一个玩笑,而是一个恐怖的恶魔。最著名的案例当属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伦敦的“雾都劫难”。当时,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其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雾散以后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这场灾难震惊了世界,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从此,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把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到郊区;出台了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工厂选址和污染物排放严格监管,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应对交通污染。经过50多年的治理,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城市上空重现蓝天白云。

  面对此次雾霾事件,应急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北京启动应急措施停止部分地区中小学生户外锻炼的做法深受好评,也有网友呼吁推行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减少出行和户外逗留。但在某种意义上,最好的应急是让雾霾彻底远离。与其临时抱佛脚的仓促应对,不如未“雾”绸缪,通过平时的努力减少和避免雾霾发生。政府和社会都应走出“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泥沼,有关部门要让环保政策真正硬起来,从淘汰落后产能做起,从推动公车改革做起;广大公众摒弃旁观者的心态,少开一天车,多用清洁能源。正如央视所言,“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张枫逸)

【编辑:姚培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