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这些年,我为什么专注于PM2.5

2013年01月20日 05:0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资料照片

  1月18日,北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庄国顺却轻松不起来。

  这一天,下午4点,北京天坛监测点PM2.5浓度21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五级;南三环西路,PM2.5浓度27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五级。二环、三环路上,车依旧排成长龙,喷着刺鼻的尾气缓慢前行。这一天,代表上海空气质量指数的“空气宝宝”还是嘴角倒挂,苦着脸,两只小辫子是代表“轻度污染”的橙色。

  1998年留学回国,第一站来到北京,庄国顺很快意识到中国大气污染的严峻挑战。“1998年我们就提出照当时的机动车政策发展下去,大气污染将一发不可收拾,但没有引起注意。沙尘暴一出来,大家说很严重,我说,沙尘暴是个自然现象,关键是里面的细颗粒物问题,没有人呼应。”

  从1999年开始,作为国内最早提出PM2.5的团体之一,庄国顺带着课题组开始了“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的研究。2004年,抱着“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的想法,庄国顺从北京来到上海,进入复旦大学工作,却发现上海的PM2.5污染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一条灰黑色的污染带已经斜穿了三分之一的中国。

  “城市空气质量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问题,它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全球问题。”多年的研究让庄国顺有着太深的感触。他告诉记者,在全国大中城市,目前绝大多数首要污染物都是以细颗粒物为主的,在科学术语上我们把它叫做气溶胶。他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些细颗粒物是怎样形成,怎么变化,又是怎样影响能见度的。

  为了追踪这些危害健康的细颗粒物,十多年来,从中国的西北到东南,庄国顺的课题组在新疆、北京、青岛、上海,直至东海最东边的一个小岛,都设置了采样点,采集样本一两万个。最终,一组日渐清晰的气溶胶长途传输和化学变化的路径图呈现在面前。这次为他赢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成果,首次提出了气溶胶的长途传输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和灰霾形成的重要来源,勾勒出在长途传输过程中,人为活动排放的物质不停“添油加醋”,在气溶胶内发生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供了重要参照。

  最近各地集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庄国顺忧心不已。“上世纪50年代的伦敦事件是个沉痛的教训,以前伦敦被称为‘雾都’,我们现在是‘雾国’了。”庄国顺说,“我觉得治理大气污染,最本质的还是观念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比硬道理更硬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一种发展要以伤害人们的健康为代价,那这样的发展宁愿不要。”

  在他看来,眼下最迫切、也最能马上见效的,就是下大力气限制城市的汽车数量,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今年快70岁的庄国顺,平常出行都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或是步行,他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前进,为环境的改善尽一点微薄的力量。” (本报北京1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编辑:吉翔】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