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市人大代表称提升防灾能力应加强城市规划

2013年01月24日 09:4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市人大代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主任张卫星说,北京防灾减灾的基础工作正在提升,但在应对7·21特大自然灾害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他建议,北京应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科学论证,从城市规划上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功能。

  张卫星表示,近几年北京推广社区应急广播等社区防灾减灾应对,这些应该在全国推广,包括社区的应急逃生线路,电子地图的编制,都体现了大都市在应对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基础工作正在提升。

  张卫星介绍,去年7·21特大自然灾害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专门来到北京,对北京的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调研,目前调研的结果已经提交给北京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北京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现有的城市规划功能和布局上,已经不能适应综合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要求。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把这个问题归纳了一下,重点体现在4个方面。”

  问题

  1 城市排水系统受到破坏

  张卫星说,第一个问题是城市快速发展和北京原有的自然地理格局(主要是原有的水系网)之间的矛盾在加深。“城市化大量占用了农地,硬化了路面,这对于城市的排水系统有很大的破坏。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矛盾正在加剧,这种加剧也影响到了灾情。”

  2 远郊基础设施欠账严重

  第二体现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远城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矛盾在加深,远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欠账。张卫星说,7·21后重点对房山、门头沟等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做了调研,远郊区往往是流动人口集聚的地方,也是基础设施薄弱的地方,更是管理相对疏漏的地方。“这些地方一旦发生灾害,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

  3 微地形地貌被局部改变

  张卫星认为,第三个问题是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局部的改变了一些微地形和微地貌,这种规划和微地形的改变,也加剧了局地的灾情。“比如一些高速路、环路在设计过程中没有科学考虑到这些改变会人为地加剧灾情。如京港澳高速积水的路段,本身就靠近河道,但建设成了下凹式的立交,这也加剧了积水的情况。”

  4 城市设防标准相对滞后

  第四个方面是城市快速发展和滞后的城市设防标准的矛盾。

  张卫星说,传统的排水管网都是按照一般的防洪标准来设计的,但对一些关键的基础设施,如果局部遭受了类似于7·21这种重大自然灾害后,本身设防水平、设防能力很有限,这也人为造成了灾害的放大效应。

  建议

  应加强应对巨灾能力建设

  张卫星说,下一步北京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科学论证,在论证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到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功能。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大城市应对巨灾的能力建设,北京在这些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他举例,在日本东京,无论发生多大的地震灾害,能够提前10秒钟发出预警。10秒钟可能对人员疏散有很大困难,但可以挽救很多生命。提前10秒预警,可以把运行中的列车等第一时间停下,避免因为地震或其他灾害发生群死群伤;也可以把燃气、天然气等各类基础设施第一时间关闭。

  对话

  防灾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新京报:北京应如何加强应对巨灾的能力?

  张卫星:应完善生命线通达能力、预案建设、应对措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从城市发展的规划上进一步完善。

  新京报:北京是不是该提高防灾减灾的标准?

  张卫星:不能一概而论。应按风险设置防灾标准。一个地区的地震风险很低,就没必要对建筑都要求8级或更高的抗震设防。

  新京报:这项工作应该谁去做?

  张卫星:全国27个省市区都设立了减灾委员会,国家有国家减灾委员会,北京的工作都由市政府应急委指导。应急不仅应强调应对,也要从整个灾害链的角度考虑。(记者马力)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