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慈善事业更需公信力支撑
日前,基金会中心网公布的中基透明指数2012排行榜显示,国内基金会行业透明指数整体得分仅为45.8分,总体评价“不及格”。
这个“排行榜”,源自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该“报告”称,在500家公益慈善组织监测样本中,年度透明指数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有102家,占总样本量的20.4%;在及格线以下的398家组织中,有162家分数在40分以下。换句话说,有八成受调查公益组织透明指数都不及格。
截至2012年6月,全国已有2753家基金会,且每年增长率达20%。全国基金会总资产达604亿元,年度捐赠总收入337亿元,年度公益总支出256亿元。基金会行业透明指数总体不及格,不免让人对善款是否能用对地方特别担忧。近年来,接二连三见诸报端的“伪慈善”事件,已使得中国公益慈善界“集体蒙羞”。披着慈善外衣疯狂敛财的“假慈善”,更令中国公益慈善界陷入信任危机中。“伪慈善”、“假慈善”的背后,都反映了基金会行业透明度低。
2010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量为1032亿元人民币,2011年为845亿,2012年为700亿左右。而2007年,美国个人慈善捐助就达到了2290亿美元。我国慈善捐赠不仅总量小,且有下降趋势。这有诸多原因,透明度不够,公信力不足,应是重要原因。公开透明已经成为公众对公益慈善行业信任的焦点,也是公益慈善行业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简而言之,中国慈善事业要健康发展,透明指数达标则是必须的。
2004年6月1日,新《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生效。其中,对基金会组织、运行、监督和透明度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然而,该“条例”颁布至今,基金会透明度问题仍然存在。相当多公益基金会若无特殊情况几乎不作年度财务报告,或者虽有年度财务报告却没有进行严格审计,有些基金会财务报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多数基金会没有对服务或产出进行需求分析,缺乏规范的财务部门及财务制度,也没有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一些基金会甚至没有专职财务人员。不少基金会捐赠收入与基金会本金没有分开,捐赠收入也没有按来源与使用目的分类。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不折不扣落实已有法规,切实提升慈善透明度和公信力,已不能再拖了。
慈善,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对于困难群体,慈善是甘露;对于社会,慈善是希望。慈善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和“稳定器”,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慈善事业不仅需要爱心支撑,更需要公信力支撑。以严格督查和问责加强监管,保证各项法规执行到位,及时且彻底披露公益慈善基金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慈善事业才能温暖社会而不是给社会添堵。(刘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