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建议:中国应建立灰霾污染监控预警机制

2013年01月31日 21:1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2013年1月的最后一天,北京依旧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新年以来第四次“雾霾”已持续5天。

  严重的雾霾天气再次敲响了环境治理的警钟。

  “雾霾”究竟从何而来?

  根据环保部卫星中心遥感监测,30日灰霾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四川等地区,灰霾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

  “过去雾霾天也很严重,但像今年这样,从北京一直延伸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数千公里连成大片的情况却是第一次。”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分析认为,此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浓度水平高的特点。

  2012年2月,我国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愿景。

  这种背景下,雾霾使人们对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更加忧虑。

  “如此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是气象条件引发的。静温和大气湿度最终导致了高浓度PM2.5的产生。”柴发合说。

  仅仅是气象条件导致了这么严重的雾霾天?专家普遍认为,除了气象条件外,雾霾和粗放的生产方式等也密切相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说:“今年大部分地区比较冷,供暖用的能源量继续增加,导致污染持续积累。”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敏利用其科研监测站点的数据对雾霾天气PM2.5进行了源解析。胡敏说,煤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等各类源都对PM2.5的生成有贡献。

  “雾霾”考验城市应急?

  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公众正常生活,各地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作为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北京连续启动了多项应急措施,党政机关停驶三成公车,中小学停止学生户外锻炼活动,近百家企业停产限产,力度可谓空前。

  湖北省武汉市要求建筑工地采取措施减少扬尘污染,严格监管企业烟尘排放。

  河南省郑州市要求对城区主干道进行冲洗,每天增加两次洒水降尘。

  ……

  尽管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但面对这样大范围、高强度的污染天气,总体上说还是应对力度不够。”柴发合认为。

  专家指出,空气污染的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决定了空气污染治理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事情,空气污染的威胁之下,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在这场战役中,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北京市一直对污染工业实行限制和外迁的政策。但同时,周边省份如内蒙古、山西、天津、河北等地,却是钢铁、建材、火电、化工等重化工业密集的区域户。

  就像沙尘暴治理,正是由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多个省份协同作战,才取得初步成果,雾霾天气治理和应对同样需循此思路。

  郝吉明认为,控制PM2.5的污染和控制区域性的污染,亟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长期的区域合作机制,需要法规、管理机制以及机构等多方面的支持及保障。

  如何破解“雾霾”困局?

  中央气象台预报,1月31日至2月2日,将有一股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并伴有雨雪天气,雾霾将趋于逐渐减弱或消散。

  我们只能默默地等待“大风吹”吗?专家认为,主动出击、“釜底抽薪”才是治理雾霾的根本。

  “做好PM2.5的监测、信息发布及其污染防治,是今年的重中之重。”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要加大治理力度,确保2015年重点区域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5%,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年均浓度下降6%。

  周生贤倡议,又逢春节,大家还是少放或禁放烟花,每个人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环保事业才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持续向前。

  “在此次污染事件中,暴露出我们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柴发合说,“在法规层面上,从2008年我国就开始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没颁布。”

  在技术层面上,“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种主要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如何将总量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结合起来?柴发合说,在“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坚持并完善排放总量控制,同时大幅度增加环境质量目标的内容,有限度地把环境质量纳入区域考核范围,逐步解决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之间的挂钩问题。

  柴发合希望国家尽快建立大气污染科技专项,集中全国的力量,搞清楚我国大气污染的来源,并摸索出解决这些污染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白志鹏建议,我国应建立灰霾污染监控预警机制,一旦预测到可能发生大规模、严重的灰霾污染,就要提前启动污染源削减行动,警示公众。(记者 顾瑞珍)

【编辑:姚培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