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吉林代表委员呼吁城市发展莫忽视“慢交通”

2013年02月02日 15:3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城市发展莫忽视“慢交通”

  随着汽车社会的发展,国内城市交通建设中,主要考虑机动车的运行效率、安全等,大量挤占和牺牲行人、自行车出行空间。在吉林省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如今很多大城市快行交通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下一步应向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加快低碳绿色交通建设转变,向提倡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行交通”模式转型。

  “慢交通”:一度被忽略的出行方式

  人行道越来越窄、自行车道不断消失、公交车人满为患……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城市交通建设中不断追求速度、效率、安全等,而健康、环保的“慢交通”,一度在城市交通建设中被忽略。

  吉林省两会上,民建吉林省委员会在一份团体提案中说,慢行交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在提高短程出行效率、填补交通服务空白、保障弱势群体出行便利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如今很多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建设都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慢行设施。”民建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赵暘说,从吉林省情况看,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由于机动车的发展及道路资源的紧张,非机动车道路空间被日益压缩的现象,部分非机动车路段的宽度仅一两米,不能满足安全、顺畅通行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路段采取行人和非机动车共用慢行道的形式,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长春市民周宇家住普阳街,工作地点在文化广场附近,约2.5公里距离,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他说:“现在已经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辅路上车少就到辅路上骑,赶上早晚高峰只能上人行道骑。”

  在不少城市,人行道等步行系统只是作为通过性的交通空间,狭窄、绿化稀疏,缺乏休息场所及街道家具;一些快慢交通量都比较大的交叉口,行人、非机动车过街设施缺失,快慢交通均在路面上混行;由于城市干道较宽,慢行交通过街耗时较长,交叉口快慢交通矛盾相对突出,交通事故相对比较频繁……

  设施不足、利用率低、管理混乱

  从步行者的角度看,目前很多大中城市,首先是缺乏足够的过街设施。记者在长春市采访发现,全市仅有几处依托人防设施构建的地下通道,和为数不多的行人过街天桥,吉林市更是全市仅有一座过街天桥。

  民建吉林省委副主委宋村珠说,停车场规划和建设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发展,不仅居住和工作地点的停车问题未能妥善解决,许多购物、娱乐等公共场所也未设专用停车场地;许多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被划为路边停车场,非机动车道的占用,降低了通行效率,更导致骑行者被迫驶上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不利于交通安全。

  在长春市重庆路、桂林路等著名商圈附近,每天路边都停满汽车,虽然交警经常查违章停车依然屡禁不止,很多路段甚至干脆直接在路边划出临时停车场,让本就不宽的道路更显狭窄,有的只能被迫变成了单行线……

  同时,局部区域侵占慢行系统路权的情况较为常见,如餐饮娱乐企业占用人行道作为停车场,商业企业占用人行设施作为商品摆放推销区等等,在长春市街头屡见不鲜。

  民建吉林省委常委付诚说,现有的部分慢行交通设施利用效率较低。以长春市为例,重庆路和红旗街为代表的部分道路交叉口,结合地下人防工程设置了人行地下通道,但是这些通道几乎全部存在被零散商业占据,人流十分密集,人行空间狭小等问题,导致很多行人在有过街设施的情况下,依旧选择横穿快速机动车道,造成了交通混乱的局面。

  大中城市“交通模式”期待转型回归

  代表委员们认为,“中国式过马路”,也反映出交通管理不到位、慢行设施不完备、路权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赵暘委员建议,大中城市应分层推进,合理规划慢行交通系统。在老城区,以疏导、管理和适度改造为主,以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基础,建立慢行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良好的换乘系统;在新城区,建立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的慢行交通专用道,优化、整合区内慢行交通网络。

  通过步行廊道连通大型社区、商业中心、巴士枢纽、对外交通场站,缓解重要人行道的高峰压力。对于路幅较宽、车流量较多、行人无法一次穿越的道路应设置中央安全岛,保证行人二次过街等待时的安全。

  宋村珠委员建议,清理占用过街通道经营的商贩,保障过街设施的通畅性和舒适性。完善道路中央隔离带建设,增强隔离带的连续性同时增高隔离带断绝行人翻越隔离带的欲望,合理配套无障碍设施,保障老年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出行畅通。

  委员们建议,构建适当的慢行交通法规体系,对慢行交通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其在短距离出行中的优势。通过营造环境优美、尺度宜人、高度人性化的慢行环境,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保护市民的生活安全、促进城市居民创造力的发挥。可直接支持城市休闲购物、旅游观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提升,从而增进提高城市整体魅力。 (记者王晓明)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