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两难”中度春节:回家既渴望又惧怕
渴望回家与惧怕回家:中国年轻人在“两难”中度过春节
“花了整整一个月张罗回家过年,好不容易买到车票,算算一共只能和父母团聚四天,扣除每天睡觉、上网、玩手机的时间,真正和家里人一起吃饭、聊天,也就不到24个小时吧……”上海某饭店的湖南籍服务生涂佳妮通过微信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蛇年春节感受。
过年回家对于时下很多中国年轻人来说,是“守住传统”的一条底线。不论你是远离家乡的进城打工者,还是大学生,抑或是小有成就的白领,都渴望在传统新年到来时回到家乡与亲人团圆。不过,事情往往与年轻人设想的有所“偏差”,即使你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与长辈面对面的沟通仍是一件有些艰难而尴尬的事。
“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有的人千里迢迢回到家,但根本不愿意和家人交流,春节见了父母,也就是埋头看手机、打游戏,几乎一半的时间是沉默。”涂佳妮说。
有人认为,阻碍中国年轻一代与父辈沟通的主要原因是通信技术过于发达。改革开放30多年,人们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使相当一部分中国年轻人从小就开始接触手机和电脑。
一些城里的中老年人抱怨,最近几年一到春节家庭聚会时,饭桌上就会明显“两极分化”,家族中的长辈在一起谈笑风生,孩子们大多缩在角落里死死盯着各自的手机屏幕。家庭聚会变成了年轻人的集体“刷屏大会”,尴尬的沉默令人遗憾。
难道高科技真的阻碍了年轻人与长辈的沟通,甚至让年轻人到了春节“惧怕”回家?涂佳妮认为,“也不全是”。她坦言,很多时候保持沉默不是不渴望沟通,而是怕被问及一些难以启齿的隐私。
农历蛇年新春,中国的一些热门网站评出了年轻人春节回家最怕被长辈问及的十个“毒舌”问题。“谈恋爱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位列第一,其次是“期末考试考第几名”,“去年赚了多少钱”等,这些问题涉及个人婚恋、收入、买房等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
与此同时,在现实中,以2013年为分界,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已几乎全部进入了法定的晚婚晚育年龄。上海市妇联婚姻家庭问题专家朱鸣分析,家庭结构的松散化、微小化,正在影响中国人的传统生活。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男女受教育程度的落差等因素客观存在,当代中国青年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地度过婚恋年龄段,而“每逢佳节被逼婚”更成为很多年轻人在春节“惧怕”回家的理由。
这样的“难题”甚至已经开始波及199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中国大学生。正在为出国深造备考的中山大学大四学生周芸竹说,上大一时,每当遇到困难,还会打电话回家向父母诉苦,但现在则不太愿意和长辈分享心事。春节里,周芸竹最怕被问及“感情问题”,主要是害怕父母误解自己,甚至再把他们的观念强加给自己。
专家指出,种种迹象表明,阻碍中国年轻人与长辈亲近的更深层原因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结构性变迁有关。较早从事“80后”“90后”心态研究的《萌芽》杂志资深编辑赵长天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代际价值观“剧烈冲突”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化的产物。“当年轻人的视野和阅历以几何级数超越他们的父辈时,代际沟通本身会变得十分软弱无力。”
不过,这位专家也乐观地预期,再过30至50年,当“80后”“90后”这一代中国人成为长辈时,代际观念的“鸿沟”或将逐步弥合,甚至出现“回归”的思潮。
周芸竹等年轻人告诉记者,“惧怕回家”和“渴望回家”对年轻一代而言是“兼而有之的心声”。有网民在微博上留言:“静静的共坐是另一种真挚的交流”,“爸爸妈妈们,给一点沉默的权利其实也好”。(记者许晓青 姬少亭 梁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