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云南干旱成因:四年旱情叠加 解“渴”不易
入春以来,云南“四年连旱”的局面持续加剧,网民对其产生的原因和走势极其关注。
“当前云南干旱情况如何?” “与往年相比旱情是否加剧?”……带着网友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云南省气象局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刘瑜。
自去年10月以来全省平均气温明显偏高
云南省气象局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刘瑜介绍,自去年10月云南雨季结束以来,我省气温就开始一路飙升。11月全省平均气温明显偏高,排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气温有所下降,但到了1月下旬又开始回升,特别是我省中东部地区,而其中又以东部地区尤为明显。
到了2月上旬,气温偏高现象更为突出,数据显示,与历史同期相比,全省共91个县市气温偏高2℃以上,16个县市偏高5℃以上。其中以镇雄偏高6.4℃为最,罗平和丘北也分别高出历史同期6.2℃和5.7℃。
2月中旬,全省除昭通地区冷空气过境外,其他地区气温仍然偏高,与历史同期相比偏高2℃的县市增至104个,高出5℃的也有17个县市,其中以弥勒最为突出,偏高6.1℃,江川也偏高了6.0℃。
刘瑜还给出了另一组数据:2月上、中旬,全省共有68县(市)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平均气温最高纪录。
1月以来全省超过半数县(市)累计降水不足10毫米
刘瑜介绍,截至2月25日,今年以来全省有7个县(市)一直没有降水,另外还有75个县(市)的累计降水仅在10毫米以内,虽然在我省南部边缘的金平、福贡等地也出现有较大降水,但范围较小,总的来说,“自1月份以来,全省除滇西北、滇南的局部地区外,气象干旱都已经比较明显了。”
与近年来全省同期降水量比较来看,就1月份而言,2011年为32毫米,2012年为21毫米,而今年仅为7毫米。刘瑜说,截至到目前,干旱情况较去年和前年同期相比还要严重,仅次于2009/2010年的“百年大旱”!
来自国家气象局的数据显示,此次干旱程度轻于2009/2010年,但较2010/2011、2011/2012年偏重。云南这几年连续发生冬春季的干旱,都是由于前期汛期降水偏少,或者雨季提前结束,河塘水库蓄水不足,进入干季后持续温高雨少,导致冬春季发生连续干旱。与2009/2010年相比,2012年云南汛期降水量为818.8毫米,较2009年偏多10.6%,其中9月则较常年同期偏多5.9%,而2009年9月云南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6.3%,前期降水相对偏多使得今年干旱程度总体较2009/2010年同期偏轻,干旱范围也较小。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云南省出现重旱的面积百分比基本在40%-60%,而2012年10月至今,各月重旱百分比均在30%以下。
成因:旱情叠加难以缓解
刘瑜告诉记者,干旱的成因非常复杂,影响因子也很多,但也与当前正处于“季节性干旱”不无关系。
刘瑜介绍,云南分干、湿两季,干季为11月—4月,雨季为5月—10月,干季的总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15%,当前正处于干季,所以就季节规律来看,降水确实要比以后的雨季少很多。
气象统计数据显示,我省近年来的干旱表现出一些与以往干旱较大的不同特征:以往云南干旱的主要特点是秋末出现的干旱持续到夏初,进入雨季后干旱得到缓解。而近年我省由于雨季降水偏少,前期的干旱难以缓解,库塘蓄水得不到有效补充,致使干旱不利影响累计增长。
日前,云南省水利厅称,受2012年降水偏少和近期持续晴热天气影响,云南部分地区出现干旱,目前全省已有60.4万人、33.5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云南连续4年干旱已成定局。
连年干旱水源之困
云南是水资源大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3,何以连年干旱,处处喊渴?专家表示,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云南成为水资源贫乏省。
专家称,云南很多地区主要以喀斯特地貌、山区为主,山坡上是没有水的,只有在山沟里有水。所以旱情出现了,取水就更加困难。
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74万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石漠化面积达10.5万平方千米,占调查区面积的14.2%,其中云南省的石漠化面积为2.8万平方千米,年增长率为2%。
可以说,目前云南地表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旦石漠化加剧,地表将会彻底丧失本来就不多的储水功能,造成的结果是更多的地方开始缺水。
高效利用水资源
水利建设是抗旱节水的基础,各种抗旱节水措施是手段,水资源高效利用才是目的。刘瑜呼吁,当前正处于干旱季节,水资源非常珍贵,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调配,开源节流,保障城乡人畜饮水。
此外,由于气温高、降水少,加大了城市地表和森林地表的蒸发,城乡及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偏高,刘瑜提醒,应注意城乡、森林火灾的防控。而气温持续偏高也易引起农业病虫害的发生,应注意防治。
另外,气温高还易引起心血管、呼吸道以及流感等各类传染病的爆发,刘瑜建议,小孩和年老体弱人群应尽量少到公共场合,避免被传染疾病。(记者 杨之辉 念新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