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会访谈:叶培建详解嫦娥三号奔月过程

2013年03月03日 15: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两会访谈:叶培建详解嫦娥三号奔月过程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顾问叶培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对嫦娥三号的计划落月过程进行介绍,并指出嫦娥三号落月成功的标志是完成“落得下,走起来”。中新社发 卢彦蓉 摄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题:叶培建详解嫦娥三号奔月过程

  中新社记者 卢彦蓉

  据报道,嫦娥三号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落月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顾问叶培建3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对嫦娥三号的计划落月过程进行介绍,并指出嫦娥三号落月成功的标志是完成“落得下,走起来”。

  中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已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与嫦娥二号。据报道,北京时间28日,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成功突破2000万公里。“这是目前我国的航天器走的最远的。”叶培建说。

  嫦娥三号是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三颗人造探月卫星。叶培建分析称,嫦娥三号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等关键技术,实现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着陆探测。

  完成“落去、走起”两大任务

  叶培建介绍说,嫦娥三号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任务。即从地球发射,软着陆在月球。巡视器从着陆器上下来,并开出去,还要保证开出去后能走。最后,要能在月球上工作三个月以上,进行勘测,把数据发回地面。

  叶培建认为,要做成“落得下,走起来”这两件事,就标志着嫦娥三号奔月成功。

  他分析说,我们对月球不是很了解,月球车落下去,万一落在大坑里怎么办?万一落在很倾斜的地方或是大石头上又怎么办?尽管我们做了很多技术准备,但科学试验还是会碰到意想不到的事。

  在被问到具体的发射时间时,叶培建回应,根据地球运动规律,发射窗口可具体到“几月几日几时几分几秒”,但目前不便公布。

  “巡视器”与“着陆器”上阵父子兵

  据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由两个器组成,一个是着陆器,一个为巡视器。

  “他们的关系像父子一样,”叶培建用两根手指平行地在桌面上比划着说,“它们始终是彼此相通的。着陆器可以对地面进行直接通讯,巡视器也可以对地面进行直接通讯,它们之间还可以互相通讯。如果其中一方出现问题,另一方就会把数据传回地面。”

  “着陆、月夜生存”两大难点

  据悉,嫦娥三号目前正在做进发射场前的各项测试,进展较顺利。但叶培建认为,嫦娥三号成功落月要攻破多个难点,其中有两大难点最为显著。

  “一是着陆。”叶培建介绍说,“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将落在月球上,同时释放月球车。月球车将在月球上进行行走,走到何处探测到何处。并且会首次在月球表面进行就位采样,把分析的数据结果传回地面。”

  叶培建强调,这将是中国第一次有飞行器软着陆在地外天体。从飞行器的形式来看,是第一次带“腿”,有“腿”落在月球上。同时,巡视器也带有可滚动的轮子。

  “第二个难点是在月球上过夜,”他指出,“月球夜晚很冷,白天很热。热会热到150度,冷会冷到负170度。而且月球的一个白天相当于地球的十四个白天。冷的时候没有太阳,没有太阳就不能发电。因此,要解决月夜生存问题,还要解决防冷、防热等问题,要突破很多技术。”

  在被问到目前对嫦娥三号有多大的技术把握时,叶培建未直接回应,却向记者回忆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航天城为嫦娥一号发射人员送行时说的一段话:“你们尽力了,成功了是对全国人民的一份厚礼,失败了就当是一次科学试验。”

  中国人应该、也定会登上月球

  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开展深空探测专项论证,推进开展对太阳系行星、小行星和太阳的探测活动。

  叶培建介绍说,未来嫦娥五号的主要任务是“月球采样返回”。“这更有技术难度,因为要落、要采样、要封存,还要从月球上再次起飞和返回地球。”

  据他透露,正因技术更复杂,国家计划在嫦娥五号发射之前做一次试验,主要试验怎么飞到月球和怎么从月球回来,可以叫做“嫦娥五号的试验器”。

  在叶培建看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登上月球,在深空探测方面就会高出一头。他认为,从科学探索的观点、航天技术提升的角度看,人类应该去月球。“当今世界证明,任何地方你不去,是没有发言权的。中国人应该去,也一定要去,我今年68岁了,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