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有隐忧 委员建议多管齐下未雨绸缪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记者 刘育英)中国粮食自给率低于90%,短期内国人吃饭无忧;但粮食安全是长期问题,中国应多方面未雨绸缪,其中也包括生物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做上述表示。他说,转基因技术在市场推广上应谨慎,但在研究上不应放松。
柯炳生长期从事粮食、农业市场与价格政策、农产品国际市场等方面的研究。
2012年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九连增”,但粮食进口大幅飙升,大豆、玉米、小麦、棉花进口达到历史新高。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需求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粮食增长的速度”,柯炳生说,一方面是人口的变化,中国人口数2012年为13.5亿,仍在继续增加。另一方面,农民工大量进城后,其粮食消耗也高于在农村的消耗。
此外,食品、制药、新能源等工业领域也消耗大量的粮食。
2000年时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为5.8亿吨。实际上,到2010年时,中国的粮食消费已达到5.9亿吨,时间点提前了10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在柯炳生看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住宅、开发区、交通建设的发展,耕地减少难以避免。
有经济学家提出,中国的粮食需求可以从全球市场自由贸易中获得。柯炳生认为这是“纸上谈兵”,“小国思维”。中国若进一步增加粮食进口,从国际市场容量、运输能力、国际政治方面,都没有太大潜力。
柯炳生认为,中国应从多方面着手,改善粮食的单产产量,实现增加粮食供给,如近几年实施的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改良盐碱地、沙地、涝地的土壤质量,增加灌溉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等。
对于时下讨论最多、争议最多的转基因技术,柯炳生说,基因技术对于提高水稻、玉米、小麦的单产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美国是食品安全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但也是转基因食品消费最多的国家,柯炳生说,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他认为,中国在基因技术研究方面应走得更快一些,不能因存在争议而放慢脚步。
中国的粮食安全长期看来存在挑战,但短期看,柯炳生称“如果今年不发生大的气候灾害,中国有望实现‘十连增’”。(完)
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