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时尚外交官傅莹"化身发言人 女性视角折射新风

2013年03月04日 19:16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时尚外交官傅莹”化身发言人女性视角折射新风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每年的两会,新闻发言人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各方瞩目和评论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当身穿蓝色套装,一头白发,气质优雅的傅莹出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时,有记者甚至高呼"好漂亮"。身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傅莹如今的身份是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但是过往的职业经历,让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充满"国际范"。我们就随着中国之声首席记者走进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

  傅莹一亮相就充满"国际范":蓝色套装搭配黑色项链,满头银发搭配淡雅妆容,一边微笑,一边和记者打着招呼,还不时配合着摄影记者的要求抬手,微笑,看镜头。傅莹一开口,就用一个玩笑为自己的姗姗来迟打了圆场:

  傅莹:刚才来的稍微晚了一点,是从大会那边过来的,大会堂的路径也是比较曲折的,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

  傅莹拥有很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中国第一位驻大国女大使,如今又是全国人大第一位女发言人。作为新闻发言人,傅莹说自己是个"新人",但与媒体打交道,傅莹绝对很老道。这一点在回答日本共同社记者提问时尤为明显:

  日本共同社记者:中国外交是否会更加咄咄逼人?谢谢!

  "咄咄逼人",日本记者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对日态度,令在场的中国记者感到非常刺耳。在会后的采访中,这位日本记者坦言,自己是专门从字典里找到这个"够尖锐"的词语,看看发言人如何回应:

  日本共同社记者:比较像提问比较尖锐的说法,所以昨天查词典的时候找到了这个成语。

  令人意外,傅莹并没有否认日本记者的这种说法,而是说自己也听到过:

  傅莹:关于这个说法,最近一段时间也听到不少,我有一些朋友来自美国、欧洲,来了之后都会与我探讨这个问题,说你们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你们那样做是什么意思,你们是不是有点表现得有些咄咄逼人呢?这可能不光是日本方面的看法,在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关切,媒体这样的报道也是有的。

  既然听到过,傅莹是否认为中国的态度很"咄咄逼人"呢?

  傅莹:刚才你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注意到中国记者都笑了。其实你在中国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几乎是另外一方面的意见,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一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加强硬的姿态。

  傅莹强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是当遇到领土争端等困难问题时,中国会果断应对:

  傅莹:我们中国人讲"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双方都有这样的意愿。如果对方他选择的是强硬的举措,选择的是背弃共识的做法,那么中国有一句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

  傅莹的回答,不紧不慢,语气温和谦逊,但是回答的内容却充满力量,立场强硬,果真是"外交铁娘子"。2008年,作为驻英大使的她,面对奥运圣火在伦敦传递时遭遇的意外,写下了著名的那篇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2011年,作为外交部副部长,她接受了德国《明镜》周刊的专访。2012年,谈到南海问题,她告诫某些国家不要一意孤行。强硬始终潜藏在傅莹的风格中,但她同时没有忘记利用这个公开的机会,让世界了解中国:

  傅莹:所以我希望共同社的记者能够带给日本政治层面的人,带给日本的有识之士,我们想知道日本的人民、日本的领导人,他们了解不了解中国人民的想法,了解不了解钓鱼岛的历史事实,他们能不能客观地面对?我真的希望把这些如实地向日本社会传递这个信息。

  常年参与国际事务,傅莹结交了不少国外媒体的记者,她亲自把发布会最后一个问题给了自己的老朋友,美国有线新闻网记者:

  傅莹:举手的人很多,我想请一位老朋友问个问题,好久没见了,我们现在12点,时间到了,但是我们最后再提一个问题,CNN吉米,希望你的问题客气一点。

  吉米的问题很敏感,事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傅莹说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并不总是一个样子的:

  傅莹:不能一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照搬别人的模式,否则中国就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样的说法不公平也不准确。

  傅莹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回答问题的技巧,与媒体相处的方式都显示强烈的国际化风格,在国际范儿中,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所思所想,理解中国的所作所为。(记者季苏平)

【编辑:程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