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审议:要从“说病情”到“开药方”
代表审议:
要从“说病情”到“开药方”
两会上,代表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审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两高报告……审议其实就是参政议政。
那么什么样的审议才是最有效的,是不是就是反映反映问题,提提意见,说说看法?大概很少有人会认真去思考这点。
在昨天的浙江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有一位人大代表提到了这么一个说法:如果以医生看病的流程来做比,我们人大代表的审议大多是停留在反映病情上,最好能多开开药方。
他突然谈到这个问题,也是因为现场的一个讨论引出的。
一位农民工代表提了一个有关户籍改革的问题:地方户籍分级管理,农民工又是流动的,人户分离,享受不到当地待遇,比如子女入学,按照规定只能在当地读书,就没有办法在打拼的城市受到公平对待。呼吁国家多重视。
户籍、农民工子女入学难,这些问题,每年两会都会有代表反映,但似乎每年也就仅仅停留在说说上:有什么困难,遭遇什么现状,很少听到建设性的意见,更别说去解决了。
“我们代表讨论的都很好,我是在想,就像医生看病,它是有步骤的,要先询问病情,再诊断,然后开药方,我们现在的代表审议,好像是只集中反映病情了,开药方的少。”
这位代表”就地取材“,拿了一个医院代表的发言做例子,对方提的也是一个似乎“老生常谈”的问题: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怎么解决呢?没有好办法。
“如果说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放到浙一浙二这样的医院,两三年后,他可能就是骨干了,但如果放到农村,就开开药方什么的,可能两三年之后就荒废掉了。人家自然不愿意。所以这是个问题,大家都明白,关键是怎么能研究出一个可行的操作办法。”这位代表说。
的确,两会年年开,医疗、教育、卫生、环保这些话题每年都会被拿出来讨论,一遍又一遍。
民生受到关注自然是好事,但很多问题,每次大会上大家都在谈,翻来覆去地谈,最后却又不了了之。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可有一个原因是总也绕不过去的,那就是代表们要多审视自己的审议效率:是不是“病情”说太多了,有没有想过开“药方”,开出的药方是不是有可操作性。
先跨出从“反映病情”走到“开药方”这一步很重要,许多问题的确不能一步到位,但却可以每年都议出一些可以操作的办法来,这才能推动那些“老生常谈”的问题的解决。(吴朝香)
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