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房价为何越调越涨? 代表委员感叹调控变空调

2013年03月13日 09:2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支柱",还是"去支柱"?——代表委员把脉房地产"定位"

  从2003年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的“房地产业不能作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在模糊不清的身份定位中,房地产一路高歌猛进。居高不下的房价,频繁出台的调控政策,引发代表委员对房地产“定位”的热议。

  代表委员细数房价上升“四大推手”

  日前,一则“盘点十年房价”的微博引发网民热议,十年间全国城镇平均房价从2381元上涨到5791元,上涨143%。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房价更是翻了几倍。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柳树林告诉记者,房价上升最重要的原因是土地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土地出让金成本上升,加上营业税、增值税等各种税费,总共占房价成本的40%—50%,自然造成房价高位运行。”

  人工、建筑材料等价格不断攀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上涨。全国政协委员司富春指出,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各种原材料价格一路攀升,从2008年至2012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幅12.6%,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投资渠道狭窄,大量社会闲置资金涌入房地产,也是导致房价高涨的原因。“近年来,股市一直萎靡不振,从2008年的6000多点降至目前的2300多点。投资渠道过窄,剩余资金只好涌向房地产。”柳树林指出。

  此外,持续的流动性过剩,也推动了房价高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2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高房价的根源是市场中货币流通过多。”全国政协委员段祺华认为,要解决高房价,就要从源头上减少货币投放量。

  政策含糊 定位不清

  过去十年中,房价越调越涨。部分代表委员认为,这与房地产市场的定位不清有关,导致“调控”变“空调”。

  2003年国务院18号文件首次明确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此后,房地产一路高歌、迅猛发展。

  但到了2010年9月27日,国土资源部与住建部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解读通知时表示,要切实解决各地对房地产调控的认识差异,房地产业不能作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

  有代表委员担心,随着城镇化再次被热议,房地产的“支柱”还是“去支柱”化,必将再次成为讨论焦点,需要及时厘清。

  房地产的消费品属性,还是商品属性,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房地产究竟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每个阶段都不同。”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圣基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日红说,目前的政策取向,更多强调住房的民生性质,对投资则是“坚决抑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院副院长窦晓玉表示,从当前政策取向来说,重点还是支持基本住房需求、首次购房需求的民生性需求,这是百姓“住有所居”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但房地产业也具有投资属性,这部分属性可以交给市场,通过征税等措施,实现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调控应坚持“两条腿”走路,政府主要抓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能解决的就必须交给市场。

  戒除土地财政的冲动

  房价屡调屡涨,深层次的原因,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有关。统计显示,2010年,上海、北京的土地出让金均超过1000亿元,占当地财政收入的近一半。

  “政府热衷卖地,抬高了房价;房价高涨,政府又有更多的税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柳树林说,“依靠土地财政不是长期行为,也不是健康行为,是一种类似‘毒瘾’的依赖症,必须下大力气戒除。”

  “要改变靠房地产拉动GDP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找到替代产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说,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得好,产业经济发达,对房地产的依赖就小。

  “随着国家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土地财政的饭碗越来越难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随州市市长傅振邦告诉记者,随州已经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业为基础的特色发展方式,有规模以上企业77家,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海南一度以房地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直接的后果是形成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泡沫。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发改委主任林回福说,海南省目前农业占GDP的比重比较大,超过20%。房地产业占5.9%,比较正常。旅游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对GDP的贡献也不断增加。(记者王敏、何雨欣、吕晓宇、孙铁翔)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