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长:农业大省的城镇化绝不急于求成
(省级领导访谈录)筑牢“天下粮仓” 夯实绿色屏障
——访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
被誉为“天下粮仓”的黑龙江省,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全省经济战略转型?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接受了记者采访。
“天下粮仓”力争“十连增”
记者:作为“天下粮仓”的黑龙江,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王宪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黑龙江省的政治责任。去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52.3亿斤,继续保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第一大省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新贡献。保障粮食安全,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省将深入实施粮食产能稳定增长工程,改良品种,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栽培模式,提高单产水平,力争今年粮食总产实现“十连增”。
粮食增产要依靠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全省将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服务主体,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农民既是生产主体,又成为经营主体,不仅在优化种养结构上增收,还要在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上增收。
农业要靠产业化提高综合效益。黑龙江省将用好国家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产区集中的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既扩大规模,又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
“原字号”要向“金字号”转型
记者:黑龙江省不仅是粮食大省,更是石油、石墨等资源大省,如何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战略转型?
王宪魁:过去黑龙江省一直是粮食原字号出省,石墨原字号出口。现在全省粮食外运日均铁路装车16至18个专列、8.5万吨,如果把其中的一半变成绿色食品运出省外,把石墨精深加工成高端产品出口,效益将成倍增长。
黑龙江省将抓住国家推动产业向资源产地转移的政策机遇,下大力气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以“十大重点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样产业结构才能优化,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资源优势才能变成经济优势。就是要通过上产业项目,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消费点和就业拉动点。
具体措施上,首先要深度开发“原字号”,对“煤、木、粮、油、矿”等资源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二是改造提升“老字号”,对石化、能源、装备、食品等传统主导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培育壮大“新字号”,对新材料、生物、现代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扶持力度,实现产业规模化。
在保护中谋发展 在发展中促保护
记者: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黑龙江省如何实现两者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宪魁:黑龙江省是生态大省,有3亿亩林地、8000多万亩湿地,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这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构筑了东北、华北地区的绿色天然屏障,对调节和改善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将以加强生态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大屏障。要坚持在保护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培育壮大绿色食品、森林旅游、绿色矿业、碳汇交易等生态主导型产业,推动林区转型发展。通过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这一国家战略,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做贡献。
农业大省的城镇化绝不急于求成
记者: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城镇化?
王宪魁:从发展实践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也是增进群众福祉的重要保障。黑龙江省的城镇化建设,要遵循发展规律,既不盲目扩张,又不急于求成,坚持统筹考虑,科学规划。
未来全省将把产业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根本支撑,依托资源条件、现有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培育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进产城融合,吸纳人口集聚,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需求。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黑龙江省还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卫生、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功能配套、人居环境、户籍制度等由乡到城的战略转变。(记者 王春雨)
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