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时评:建设“美丽中国” 何以渡过“深水区”

2013年03月19日 09:4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政府,政府职能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无法转变”

  “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科协、科技界联组讨论时,中科院院士、政协委员姚檀栋当场背起了在民间流传的《沁园春·霾》,现场笑声一片。

  隔日,光明网评论员评论说,政协委员“斗胆”当着总书记的面背诵这首诗词,当然是其委婉而“艺术”地向中国最高领导人提出了北京乃至整个中国面临着的严峻问题。引发笑声的诗词,其所蕴含的问题,实则没有任何可笑之处,严肃得不能再严肃。

  事实上,自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这是2012年10月2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讲专题讲座上,环保部前总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透露的数据。2012年1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显示,环境保护已与征地拆迁、劳资关系一起,成为引发中国群体性事件的三个焦点问题。

  2012年11月,“美丽中国”的表达第一次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同的高度,再一次刷新了中国发展理念,表明了执政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并在今年的两会上,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

  扭转GDP唯上的政绩观

  据媒体报道,人大议案中生态文明是被关注的热点,政协200余份民主党派提案中,40份涉及生态文明。据本刊记者统计,截至3月11日,政协617个大会发言中,77个涉及节能环保、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约占大会发言总数的八分之一。这些发言,要么强调相关问题的重要性,要么建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么就具体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这些要求如何得以实现,面对巨大挑战。

  3月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坦言,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制定的,之后陆续制定了三十多部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已较完备。但环境情况依然如此严重,原因在于一些新出现的环保问题在旧的法律中没有被重视,环保法的实施情况也比较差。2012年11月,杨朝飞撰文总结中国环境问题成因有四个方面,一是GDP唯上的政绩观尚未根本扭转,二是“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三是“资源低价、环境廉价”,四是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生态文明建设也到了‘深水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向本刊记者表示,在此次两会期间传递的各种信息当中,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以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

  今年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大幅增加。3月5日,财政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公布的《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节能环保支出2101.27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8.8%,增幅在十二个主要支出项目中仅次于医疗卫生,排在第二位。在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方面,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423亿元,增长14%。

  在上述报告中,财政部还提出,加快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完善消费税制度,研究将部分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纳入征税范围。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已有一些实际行动。

  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正式公布。改革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其中,电监会并入国家能源局,对于高效实施能源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能源利用规划和产业政策,强化能源监督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月5日,国家发改委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公布的《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节能量交易试点、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试点、重点企业和园区循环化改造、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水权交易试点、清洁生产示范工程、低碳发展试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等,均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

  “但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李佐军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同改革一样,生态文明建设也到了‘深水区’。”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为例,虽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考核,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但实际上各地大多都有考核,生态指标是虚的、软的,没地位,不考核;经济指标是实的、硬的,往往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如果政绩考核等“指挥棒”不能真正调整过来,生态考核与干部任用等不挂钩,生态保护主体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

  李佐军告诉本刊记者,资源价格改革,之所以喊了好多年,一直改不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行业垄断及其背后的巨大利益难以调整。像电力绝大部分发电、配电、输电业务不能形成有效竞争;油气也是一样,表面看是“三桶油”,但并没有也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垄断成为资源税价格改革的最大障碍。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政府,政府职能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无法转变。”他说,以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体现在越位和缺位上。政府越位表现为政府权力过于强大,干预和替代市场。越位越多,权力就越变异,越容易转换为资本。政府缺位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不够,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发育缓慢,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等。政府一旦被锁定在“越位、缺位”的轨道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消费、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转变,低碳发展的障碍也就更大。

  “已经不是一般的经济问题”

  李佐军认为,要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就必须克服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冲击力——“路径依赖”造成的阻力。之所以形成“路径依赖”,就是因为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并隐藏了政府与相关利益集团的巨大利益,转变发展模式和深化改革会触及这些利益,由政府主导推进,这相当于割自己的肉。因此,转方式、深化改革阻力很大。“要突破这个阻力政府就要有壮士断腕、挥泪斩马谡的勇气,当然还得有引领中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大智慧。”

  李佐军进一步补充说,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中速增长后,将进入稳定的中低速增长阶段。也就是说,经济下行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对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复杂的变数,企业和政府面临艰难的抉择与挑战。虽然今年财政预算对节能环保投入增幅较大,但是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投资需求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要走上生态文明的道路,绿色投资必不可少。所谓绿色投资是个新兴概念,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主要投资方向有营林投资、水利投资、环境投资以及节能投资等。而对于投资从何而来,这需要有一个制度的安排。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制度建设,这实际上解决了‘指挥棒’的问题。而2014年将开始进行‘十三五’的研究,全面落实‘指挥棒’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在日益增大,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告诉本刊记者,我国中东部地区自然保护地覆盖率大部分不足5%,无法发挥正常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也是2013年1月份该区域大规模爆发雾霾天气的重要成因之一。中东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已经退化到了临界值以下。

  在陕西代表团小组会上,谈到环境问题时,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甚至表示:“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经济问题,处理不好,将来可以是政治问题。”3月7日,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两会特别报道《做客中央台》节目中表示,宁可牺牲有的项目,也应该保护好生态。作为中国煤炭主产区之一,陕西省已经于2011年下半年提出要在3年内使流经陕西的主要河流渭河水变清。(记者温泉)

【编辑:程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