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青年报:严罚“中国式过马路”是一堂公民课

2013年04月06日 0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如果说“大部制怎么改”让很多网友难插嘴,“中国式过马路”则几乎让每个人都能说上话。

  “凑够一拨儿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真能治好吗?从它去年10月9日在网络上被定义开始,治理就成为令全国各地都头疼的难题。近日,浙江省20天处罚8000多起“中国式过马路”,范围之大、处罚之严,在全国来说尚属首次。

  从浙江省开始整治的3月1日到3月31日24时,据中青舆情监测室数据统计,仅有6.51%的网民认为,处罚违法行人没有必要。有77.23%的网友表示支持处罚,其中三成人谈到亲身经历,约四成人承认自己就是深受“中国式过马路”困扰的机动车车主。网友“视觉搜新闻”认为:“素质文明得靠约束罚出来!”

  但如果只会为政府叫好或者“骂政府”,自己却说不出几条建议,我们就还称不上是公民社会的合格公民。和每个人生活如此相关的“过马路”整治,正是磨练公民素质的一个契机。

  民意敏锐地发现,目前整治措施有走向“以罚代管”的危险。

  10.89%的网友认为,中国的处罚方式不能永远只有一种——罚款。网友“毛聊”呼吁:“罚款只能管一时,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意义。要做的是,一、应该自小培养守规则的意识;二、所有大人、特别是有权有势的人,要言传身教守规则;三,应该立法,凡闯红灯者后果自负。”

  现在官方和民间存在着两个舆论场,经常各说各话,互不了解。但实际上,很多社会矛盾都和“中国式过马路”一样,并不是单靠政府一家或网友一方就能解决的。

  “中国式过马路”难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提示了一条面对社会矛盾的“中国式路径”:政府、网友能不能放弃走向对立,回过头来直面对方,坐下来一起给问题找根源、想办法?

  16.22%的网友发现,现有措施不足以制止“中国式过马路”,给下一步各地的整治行动提了各种建议。网友“扬帆天下”发现:“交警和协警平时更多的是疏导,面对行人闯红灯,都是睁一眼闭一眼,最多就是呵斥几声了事,这与事无补。不应该搞运动,而要常态化执法。”网友“Usign”提议,将闯红灯、乱带人的电动车和大卡车也纳入严惩范围。网友“鹰头小猫”呼吁:“严查前,理应先将交通信号灯规划好、规划全。”

  每一次网友对政府整治的关注,都是官民互信的一次大考。这一次,得分是不低的。

  措施一开始,占总数33.05%的网友质疑执行难度大、不能落实。网友“大可儿”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想法是好的,但是要如何执行呢?如果集中整治,那么,过了风头,又会恢复原样。如果每个路口都有交警处罚,警力也不够,最要命的是,一堆人闯红灯,你一个交警怎么罚得过来呢?让他们站住,一个个罚款?人家要不理,你还追着人家吗?人家要是身上没钱呢?罚车靠车号,罚行人更难。”

  但浙江“一号行动”开展一周之后,他们的观点变了。先前的质疑在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了。引起新一轮围观的,是违规行人打骂交警的 “逆袭”。有行人恼羞成怒道,“再也不来杭州了”“再也不会来宁波了!”

  目前,我国官民矛盾、警民冲突不时发生并激化,但这次,网友没有支持行人。政府行动是贴合民情民意的,就会获得民心。中青华云信息采集平台数据显示,26.55%的网民关注到违规行人打交警的事件,绝大多数明确反对。

  网友“confident范儿”惊讶发问:“现在人怎么都这样呢?警察是为了大家好。”网友“鸟窝里的猫妖”感言:“没严格的法律就没良好的秩序,礼让和遵守规则应该是双方的。”网友“我是冷梦燃”更是主动致敬:“谢谢交警!对你们总有太多的谴责和辱骂,但有谁知道,站在第一线的辛苦和无奈!”

  讨论好似酿酒,也会有质变的“发酵”。网友一开始只是看到政府行为,后来照见了自己。“规则意识”一次次在讨论中被提起。

  网友“老辣陈香”提议,不要再叫“中国式过马路”:“不要把一个具体问题轻易置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坐标下。为什么不客观一点,叫‘群盲式过马路’呢?”

  在微博上,秦建龙律师联想到了“老农打死城管”事件:“当时有人叫好,并称是体制问题,丝毫不反思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那么,闯红灯被罚而打骂警察,是否还是体制问题?这是自私的表现。不从法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心里没有法律,没有约束,强调个人自由。”

  一次讨论,让人们上了一堂“敬畏规则”的公民课。公民社会,就在这些声音中萌芽。(庄庆鸿)

【编辑:唐伟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