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城市当容暖意盈盈的报刊亭
河南郑州市区仅存的一座报刊亭近日被拆除。从2012年4月开始,当地采取“取缔”措施,拆除了大约400座报刊亭。(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在城市管理者看来,最后一座报刊亭的拆除,意味着“难啃的骨头”被啃下。可在民众看来,又是另一种心情:一位名叫“山夫牛”的网友特意提前拍下一组以雪夜为背景的黑白图片,并取名为《风雪夜,那孤独的报亭,依然亮着灯》……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郑彦英则将它的拆除,比喻为“撕掉了城市的一道文化符号”。
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共有邮政报刊亭30662个,而从2008年至2011年底,全国邮政报刊亭共被拆除9508个。数据比较久远,却是笔者经过一番努力唯一能考证到的数据。少有人去做专业统计,似乎也对应了报刊亭的凋落。
拆,也许有拆的理由。报刊亭为城市管理带来诸多挑战:有些地处十字路口的报刊亭违章占道,遮挡和影响行车视线;有的报刊亭存在违规经营的问题,经过多次转租或者转卖之后,造成“经营者和注册者分离”,监管起来十分棘手;报刊亭上花花绿绿的广告也是问题,有些报刊亭还会私自乱投广告。
不拆,更有不拆的道理和办法。试举一例,近几年,杭州市邮政局斥资2000多万元,对386个报刊亭进行升级改造,装上了信息化服务系统。除了能买报纸杂志,还能缴水电费、燃气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买飞机票和省内长途汽车电子客票,以及给电瓶车充电、自行车打气、手机充值等,部分报刊亭还安装了110联网报警系统。
报刊亭,不仅是个卖报的地方。风雪中的那抹萤火,是城市为每个倦归的旅人点亮的灯盏。它可以搬家、可以升级、可以扩容、可以转型,甚至可以自生自灭,却不应在一片民意反弹之声中一拆了之。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