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加大公开力度是关键

2013年04月19日 10:14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18日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数据。与2012年预算执行数相比, 2013年中央本级预算“三公经费”减少1.26亿元。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是新一届政府对公众的承诺,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账单有哪些变化,只减不增是如何落实的?

  在“三公经费”总体不增的基础上,部门公务接待费预算平均压缩4.3%

  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说,中央“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以及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两会上做出的本级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对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把党中央的这些要求落到实处,财政部在编制预算时作出了严格规定:

  严格控制中央部门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规模。编制2013年部门预算时,在确保中央部门2013年“三公经费”总体不增加的基础上,对公务接待费预算进一步压缩,中央部门平均压缩了4.3%,有的部门压缩了6%。

  同时,加强“三公经费”预算执行管理。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将“三公经费”支出控制在年初预算批复的规模内,切实提高“三公经费”预算约束力。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调整,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追加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这位负责人表示,2009年以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通过努力,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相关支出持续下降。

  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照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的有关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经费开支标准,继续严格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规模,确保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总规模比上年只减不增。

  三公经费不同于三公消费,正常的公务开支应当保障

  “ ‘三公经费’和‘三公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在社会公众对此了解得并不十分清楚。一听‘三公消费’,好像是政府财政出钱供官员个人消费,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

  刘尚希解释说,“三公经费”是党政机关维持运转或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开支的相关支出,是政府行政开支的一部分。如,国家外交外事活动、中央部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等产生的出国费用、中央部门履行执法执勤等公务所需车辆的运行维护费用、来访外宾的接待费用等都属于“三公经费”支出,也是部门履行职能需要的支出。

  而三公消费则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的理解也不大相同。刘尚希认为,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政府,公务人员因工作需要都会产生出国、用车、接待等费用,这些费用理应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公务人员在工作之外的吃喝、用车、出国等费用,就应该自己掏腰包,政府不能为他支出,也不能让企业或其他渠道代付,否则就可能产生权利寻租和滋生腐败。

  加大公开力度,今年起逐步公开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公开透明是最有效反腐剂,要“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今年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严肃查处公款大吃大喝、超标准接待等铺张浪费行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为今年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开了个好头。”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白彦锋说,可是老百姓还是有些担心,这样的廉政风会不会只刮一阵,等风头过去了一切照旧?

  “对于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将具体情况和相关数据及时向社会公布,尽可能让公众了解得更详细,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白彦锋说,现在,国务院决定从今年开始逐步公开县级以上政府的公务接待经费,意味着政府“三公”账本的账目将更加细化和透明,政府的廉洁自律也将走向制度化和常态化。

  从中央部委到省级部门,再到市级单位,三公经费公开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今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首次向社会公开了2013年区级三公经费预算情况,紧接着西城区32个部门和15个街道也集中公开了三公经费。广州市的一些市直属部门,公布了本单位2012年财政决算和“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湖南省嘉禾县连续两年试点,将一些部门的三公经费向社会公开。(记者 李丽辉)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