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进芦山震区救灾道路困难重重 抢修队员频遇伤亡

2013年04月22日 10: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古城村受灾现场记者 刘振冬 摄

  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当地大量房屋坍塌,其中芦山县的龙门乡、宝盛乡、太平镇三地受灾最为严重《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地震当天赶赴灾区,记下了沿途及现场的所见所闻。

  赶赴灾区:道路塌方需绕行

  20日下午5点32分,记者一行5人从高新区的新华社成都分社出发,踏上了成雅高速,奔赴芦山地震灾区。开车的李师傅是位乐观的成都人,经历过汶川救灾的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开车奔赴雅安的任务。下午7点16分顺利进入雅安市界。

  虽然已经进入灾区,从雅安往芦山的高速公路两旁,地震灾害的损毁情况并不严重。但是,救援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不时疾驶而过,救援工作刻不容缓。虽然有救援黄金72小时的说法,但是据参与过汶川、玉树等众多突发事件报道的新华社摄影部同事介绍,其实救援最有效率的时段还是最开始的24个小时。

  记者所乘车辆一路开到成雅高速多营出口,这是最近到达地震中心芦山县的高速出口,随后就被告知,由于前方道路多处塌方,道路已经完全中断。经过短暂协商,记者决定从多营驶入雅西高速,绕行荥经县赶赴目的地。

  刚刚进入雅西高速,就看到路旁有一根倾倒的电线杆,电力公司的挖掘机正在旁边紧张地工作,这让记者一行感受到了一丝灾区的紧张空气。由于雅西高速只允许救援车辆通行,高速公路一路畅通,不时有各个系统的救援车队鱼贯而过。高速路边的河滩,不时有当地居民在燃放烟花,同行的新华社记者说,当地素有红白喜事放烟花的习惯,这些艳丽的烟花寄托的是丝丝哀愁。

  20日下午7点43分,记者一行到达雅西高速荥经出口,遇到了当地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和交通警察。志愿者王励麟告诉记者,他们上午9点就赶到这里,已经坚守了超过10个小时,就是为了告诉赶来的人员,由于318国道断道,去往芦山县需要从荥经县再赶往天全县两河口。在荥经出口维持交通秩序的荥经大队民警程人杰则告诉记者,在地震发生10分钟之后,该大队所属85名民警就已经全部到岗。见到记者时,他和全部同事已经坚守了11个小时。他说,在20日上午10点,看到包括武警、消防、驻军在内的大批救援车队由此通过。

  在荥经出口短暂休整了10分钟后,记者所乘车辆走县道开往荥经县城方向。路上记者看到,尽管荥经县城距离震中芦山县仅仅50公里之隔,要不是没有路边大批交警和民兵维持秩序,在当地几乎感受不到灾难的气氛。临街的商户都在正常营业,许多居民也都在悠闲地打着麻将。在出荥经县往芦山方向的路口桥头,大批居民在欢送路过的救援队伍。

  救援队员:有些事情必须要做

  20日晚8点12分,记者所乘车辆行驶在从荥经开往芦山的双向单车道的县道上,天已全黑,路窄道崎,行驶缓慢。车道右边有一条深沟,沟底水流湍急。车行仅数公里,就堵在了这黑黢黢的山路上。当时车的左边是山坡,右边是深沟,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没有听到这段路有山体滑坡的消息。据对面驶过车辆上人员介绍,前方路上至少堵了有10公里,为保证灾区运送伤员的车辆能够及时驶出,部分路段已经限行。

  在堵车的两个多小时里,记者和前后车的救援队员们交上了朋友。在记者车前的是重庆应急志愿者总队的救援车队,这个于汶川地震之后成立的救援组织,在20日11点,就组织了一个拥有20辆车60个人的车队出发救灾。“汶川的时候我就去了两次,当时也没怎么想,就是觉得该做些事。”志愿者队员、重庆长寿三青实业公司的老板李程告诉记者。

  记者后面的车上,坐着重庆长城创伤医院的两位医生和一位护士。医生韦远征是第二次参加地震救援,第一次去了玉树。“9点钟我接到志愿队的通知,11点钟就已经到了前往雅安芦山县的路上。2点多钟我给住在内江的妈妈打了个电话,可没敢告诉她我去了雅安。”他说。他的同事秦诗明医生结婚只有1年多,有个11个月大的儿子,他同样没有把去雅安救援的事情告诉远在遵义的母亲。

  在后面一辆车坐着的是志愿总队通讯保障分队的吴杨。32岁的他2009年结婚,早上正带着父母和3岁的孩子在重庆洋人街游玩,在接到命令后,他把父母和孩子丢在街上直接赶往总队报道。听说他要去雅安,远在深圳工作的妻子只是说了一句注意安全,并没有过多埋怨。吴杨参加过三次地震救灾,当记者问他害不害怕时,他回答说:“有些事情必须要做,汶川地震时我第二天一早就到了。”

  20日晚11点58分,记者到达天全县新场镇,当地派出所的警察也全部出动在维持交通,但是当地交通依旧阻塞。

  21日凌晨1点21分,记者到达天全县乐英镇,当地灾区气氛渐浓,已经有不少居民住在了室外的地震棚内。

  21日凌晨2点57分,记者正在打盹,突然听司机说看到了芦山县城,砖木结构的老城一片瓦砾。随后,记者赶往县公安局门口设立的新华社前方报道指挥中心。在报到之后,随即在县城展开采访。经过对各部门应急指挥部的简短采访,4名记者倒在报道中心准备的行军床上进入梦乡,期间两度被雅安的余震震醒。

  龙门乡乡长:救灾物资运输还有困难

  龙门乡,雅安市芦山县城南17公里的一个2 .2万人口的小乡,由6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组成,正好处在这次芦山地震的震中地带。当《经济参考报》记者赶到龙门乡时,距离地震灾害发生已经24小时。

  龙门乡政府所在区域位于群山峡谷之间的平地,由于这边区域建筑大多是最近几年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小楼,从整体外观来看,发生坍塌事故的不多,但是当记者进入部分建筑物的内部时却发现,它们大多因地震造成了严重的裂痕。

  正在当地组织救援的乡长陈钢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该乡位于此次地震中心,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乡一万多栋房屋全部不能居住,大部分的房屋处于坍塌或半坍塌状态。“全乡遇难26人,重伤53人,轻伤超过千人,重伤员正在往外转移。但目前交通情况不是很好,救灾物资的运输还有一定困难。”

  在龙门乡,依山而建的古城村是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是一个只有1000多户,人口近6000人的村子,在很多地图上都很难找到,当地最引以为豪的是,该村曾经作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的司令部。在上山通往另一个村子龙门村走的路口,记者看到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正在抬走一具遇难人员的遗体。据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该遇难者是来当地旅游的,原本计划20日返家,就在他早上吃过早饭,收拾行囊的时候,灾难不期而至……

  进入古城村,记者看到,由于当地的居民生活依然较为艰苦,居民居住的大多是砖木结构的房屋,屋顶依然覆盖着传统的青瓦,这种典型的南方民居成为这次地震中坍塌最多的建筑。在地震来临的时候,骆婆婆正在屋子里抱着不到一岁的孙子骆成龙,结果,一块木头砸下来带走了小成龙,老伴儿重伤在医院里抢救。骆成龙的爷爷骆良跃泣不成声地对记者倾诉心中的苦痛:小成龙是骆良跃大儿子的独子,他们结婚才一年多,结婚时贴在屋子里的喜字才刚刚泛旧;周五才把孩子送过来,周六就这么没了;老伴儿在医院也生死未卜,小儿子在医院陪护老人,但是龙门乡灾区的通讯至今没有恢复,至今也得不到任何消息……

  灾区现状:居民情绪普遍稳定

  从骆良跃的家再往山上走30多米是张大庆的家。张大庆家是典型的留守家庭,他和妻子杨蓉在成都上班,16岁的女儿在邻县读高中,家中只有70多岁的老母亲。20日地震发生时,成都与雅安的通讯全部中断,到周日记者在雅安市芦山县采访时,一些乡镇的通讯还时好时坏。“当时电话打不通,真的很着急老人,幸好没事。”张大庆告诉记者,幸亏他所在的公司为雅安籍的员工包了一辆大巴车,70多个人周六上午10点出发,到晚上11点多,他才回到龙门的家里。

  从外表看,张大庆家房子的损害程度远小于骆良跃的家,但记者在他家里面发现,四面墙有两面开裂严重,裂痕从地基延伸到屋顶,房梁也移了位。据了解,张大庆一家年收入不超过3万元,属于当地的平均水平,但是要在当地重建一栋住所,花费需要20万元至30万元。

  当时在张大庆家里,正有两个民兵在帮助抢救物资。记者通过攀谈了解到,这支民兵队伍来自成都市蒲江县,由县人民武装部部长何晓东带队。他们于20日11时出发,下午3点就已经赶到了芦山县。“我们150名民兵战士,一直参加抢救到21日凌晨4点,只是回去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就又重新投入到抢险救灾任务之中。我们抢救了5名伤员,转移了200多名群众,不幸的是我们也已经找到了6具遇难者的遗体。”何晓东说。

  在何晓东的队伍里,有一个叫郭胜的小伙子,他第一个跑进灾区也第一个受伤。在转移一位留守老人时,他的头被碎石砸伤。在抢险队伍中,队员受伤甚至牺牲的情况并不鲜见。

  相对乐观的是,虽然雅安地区灾情严重,但是当地居民的情绪普遍稳定,日常生活物资基本能够得到保障。记者20日下午从成都赶往雅安的路上,一路看到了当地驻军、武警部队、消防部队,红十字会、医疗卫生系统、四川及周边各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救灾队伍,还看到了众多周边群众自发的救援队伍。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