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芦山地震特写:灾区安置点里的宝兴人

2013年04月23日 15: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四川宝兴4月23日电 题:灾区安置点里的宝兴人

  中新社记者 蔡双燕

  崇山之间,碧色的急流穿过。夹金山脚下的四川宝兴县城,原本是一座美丽的小城。穿过白色石雕的大牌坊,一条干净的马路延伸上去,路边的建筑均为三到六层的青砖灰瓦楼房,装饰着中国传统式民居的房檐,路中的花坛、路灯又有着巴黎小街式的洋气。

  从雅安出发,历时5个多小时,中新社记者于22日傍晚时分终于抵达了曾是震中“孤岛”的宝兴县城。23日天色渐亮后,才看清了这个备受外界关注的县城。幸运的是,这里没有大面积的垮塌,基本保持着震前作为熊猫故乡的秀美风光。

  沿着江边马路走来,超市、面馆、粮油店、服装店还有特产店等都在营业,商品很丰富,粮油、百货等供应充足。临时的菜场也已经开业,虽然没有鲜菜,但水果摊能够买到苹果、桔子、西瓜等常见的水果,价格也没有上涨。一位商户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没有受损的宝兴商户都选择开门营业。一位在灾区采访多日的记者说,这几天没有吃上一口热菜热饭,在宝兴终于吃上了。相比其他震区,宝兴的生活秩序要好得多。

  尽管这里的风貌没有明显的损伤,但地震还是导致部分房屋损坏,出于安全考虑,当地居民都从住家迁出,转移到各个安置点。

  该县城最大的一个受灾民众安置点设在体育馆广场。在大门右侧一个彩条布帐篷前,43岁的李红秀正在忙着准备晚饭,她在简易木板搭成的案台上切腊肉,与一边摘菜的妯娣闲聊着,菜板上焦香肥白的腊肉、青椒、茄子,炉子上升腾的热气,嬉戏的孩子和休息的老人,汇成了一个热闹的生活场景,仿佛一个平常人家。只有身后彩条布和钢管搭成的简易帐篷,提示着这是一个临时的避难所。

  “这些腊肉都是冰箱里抢出来的,平时我们都舍不得吃的。”李红秀沙哑着嗓子说。“茄子、辣椒是我们自己家的,地震那天早上我正好出去买菜,提起菜刚走到楼脚下,就地震了,唉呀,吓惨了。2008年汶川地震,都没这次摇晃得凶。”

  所幸的是,地震时李红秀家的房屋没有垮塌。家里三位老人、3岁多的孩子、妯娣、男人都平安,只有婆婆的脚撞到了,肿了个馒头大的包。

  “房子裂缝了,好大个缝,我都没敢去看,每回家搬东西,都是拿了就赶快跑出来。”李红秀的棚子里摆了三张大铺,一张是家里搬来的木头床,两张是搭的简易板床。这样他们都不用睡在地上,算是非常不错的条件了。

  “东西都是我们从自己家里搬出来的,彩条布也是我们自己的,钢管是从那个搞建筑的公司里借的。”她往一边指了指。“2008年汶川地震后家里就存着这些东西,我们自己把棚子搭起来了。”

  “头几天太阳大,你看她脸都晒坏了。”她指着婆婆说。身后的婆婆两颊上有两块红红的印子,就像高原红,老人憨厚地笑了笑,依旧沉默着。

  “就怕下雨,下大雨。”略一沉默,这个朴实的家庭主妇接着说,“房子以后怎么办,不晓得,这么多房子都裂缝了,政府总要管吧。”

  宝兴县城中心广场上,已经搭建起各种颜色的帐篷,在一个军绿色的帐蓬前,76岁的游大爷正在指挥儿子、儿媳加固帐篷的四个角,这个十多平米的帐篷里现在住了三家人。“房子都成了危房了,遭了这么大的灾,特殊情况大家就将就一下。”他说。

  “地震那天,我赶忙跑到卫生间里头,心想唉呀这回完了完了……真的没想到,不到5年时间就地震了两回,差点就阴阳两隔了。”他嗫嚅着。显然,两次地震带来的冲击给受灾民众的心理影响很大,绝望感曾经袭击每一个人。

  “那天下午看到飞机来,我们激动得真是眼泪都出来了,这下有救了。”游大爷儿媳妇补充说。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人们互相帮助,“头天晚上我们7个人挤在长安面包车里睡,第二天领到了帐篷就好点了,现在帐篷紧张得很。”

  “吃饭呢,我们老年人就将就一下,你们这么多人都来帮助我们,先保证你们嘛。”老人的善良和朴实令记者感动。

  3岁半的男孩小勇长着一双大眼睛,在安置点看到这样健康的孩子不由让人心里一热,他和父母被安置在看台,被褥就铺在座椅上。“晚上多盖些被子,不冷。”孩子的母亲曾临芬说,她和丈夫都是来宝兴县城打工的农民,租住的房子已经成了危房。对于简陋的安置条件,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他们还有一个28岁的女儿在邛崃。震后通讯中断,向亲人报平安曾经是这位母亲最焦虑的事情。

  “第一天我就去排队打电话,排队的人太多了,我没打上。第二天,我又去排队,排了两三个小时,打上了卫星电话,但是完全听不清楚。第三天,我终于打上了电话,我女儿给我发的短信也收到了。”通讯的恢复,让曾临芬一家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极大的安抚,这位善良的农村妇女再三要记者向帮助过他们的人转达感谢之情。

  “你们这么远都来帮助我们,感谢你们哦。“这样的话在震区听到了多次;迷路时,只要喊声老乡,就会有好几个人给你指路。在灾区采访期间,处处感受到这里热情、善良、朴实的民风,而他们震后的互助、坚韧和忍耐,更令人钦佩。(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