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志愿者建议理性救灾:很多事情根本帮不上忙
4月22日下午,一名女志愿者在向芦山地震灾区运送药品途中,在芦山县境内被坠石砸中,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4月23日凌晨,20多名从西安至芦山的学生志愿者在大山迷路并失去联络。直到今天下午5点,20多位同学全数安全到芦山。
连日来,各种救援部队都陆续抵达灾区,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也不断涌入进来。面对灾区的各种情况,志愿者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却也面临着尴尬甚至痛苦。
“我在学校就是志愿者”、“我会做护士”、“我什么车都会开”……21日中午,浙江在线记者抵达芦山县城时,看到在志愿者服务点的小桌子前排起了长队,志愿者从全国各地不断赶来。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写满了兴奋和激情。
芦山县团委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介绍,有省内外数千名志愿者在芦山登记。
四川农业大学的大四学生朱可和马溟平时喜欢户外运动,并热衷于公益。
地震发生后,学校停课。21日9点多,他俩和其他3个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带了点干粮,就挺进芦山灾区了。3个多小时后,他们一行从多营镇,经飞仙关镇,再到芦阳镇。
他们说:“我也不知道来能做什么,但只要来了,总会心安。”其实,他俩的想法和众多志愿者的一样,抓起背包就冲到第一线,面对危险依然执着前行。
他们先是骑车绕县城一圈,找到了医院、红十字会等单位,想献血,但却被告知没有具备采血能力,献血要去雅安。最后,他们来到志愿者报名点进行登记,发现志愿者很多,但能干的事情很少。
交代给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送药。
朱可负责送藿香正气水、感冒药到医院的临时安置点。往返了三趟。
马溟则负责将上述药品送到一个社区安置点。往返了两趟。其他3个同学没什么事情,就为他俩护送药品。
到了下午2点半,由于没有什么事情,3个同学就骑车返回学校了。但朱可和马溟留了下来。
下午,两人又分配到其他任务,负责到移动设立的充电站负责看管充电的手机。
两人一直忙到凌晨2点,头顶铺了一个雨棚,就直接睡在了地上。
第二天,有3个女孩子接替了两人的工作。暂时也没有什么活可以让他们做。
于是,他们干脆骑着自行车到芦山的各个乡镇,看看救援人员有什么需要帮忙。但除了搭帐篷,他们能帮个手,其余工作都比较专业,根本帮不上。
4月22日下午,朱可和马溟商量后,决定返校,回雅安献血。
临走前,根据自己的经历,两人对志愿者工作也提了几点看法:
首先,志愿者最好不要开车进芦山,本身路况差,救援车辆多,太多社会车辆的进入势必要影响到正常的救援车辆通行。
其次,各个单位都打着“抗震救灾”的横幅开车送物资到到各个乡镇。最好在雅安或者芦山有个专门部门或者地点来接收物资,再统一调配运输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较为盲目地发放。
对于志愿者的管理,两人觉得,应该由一个统一部门进行管理、组织、协调和分配,目前在具体的协调上都很不完善。
他们想对即将要进入灾区的志愿者们说一句,震后前几天最好能让具备专业知识和设备的救援队进行施救,志愿者最好在灾后安置和重建时逐渐进入。如果没有一定的救援知识,不要盲目进灾区。同时,县城的志愿者比较多,已经饱和,很多也比较闲,最好能往乡镇转移。
一位从事多年志愿者工作的老队员表示,很大一部分志愿者来自周边大学,他们没带任何食品和户外用品,只凭着一腔热情进入灾区,食宿都无法保障。
我们一面在被这些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感动着,一面又充满了迷思和担心,为救援灾区而去的他们,一旦受伤失踪甚至遇险,又有谁来为他们负责?在呼吁理性救援的同时,对那些已经为救援不断付出身心的志愿者们,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对此,有网友表示,志愿者并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冲进灾区就能起到作用的,首先应该先保证自己的吃住问题,不要给别人带来负担,其次还是需要作为团队前往较好,登记每个人经验和技能,进行相应的安排,这样才不至于发生医生不被认可,志愿者无所事事反成累赘,去救人的变成被人救的。
不过,也有支持者说,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有解放军的意志,也没有与生俱来就会救死扶伤,去的人都是为了灾区人民,也许他们能做的不多,但你们如果做不到对他们鼓励,也请你们不要去诋毁,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意志。(特派记者 童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