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济日报:强震考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013年04月24日 09:03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对灾情评估快速准确,信息发布及时透明,同时迅速调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以及各种救援力量投入救灾,形成了协同应急的巨大合力,充分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也表明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近年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是一次典型的重大突发事件。它不仅震级高,而且震源深度浅,属于破坏性很强的浅源型地震。地震造成房屋大面积垮塌,公众伤亡过万人,电力、通信、道路交通、供水等关键基础设施严重损毁。

  在为地震给当地百姓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伤害感到痛心的同时,我们欣慰地看到,我国政府的应对管理能够做到灾情评估快速准确,信息发布及时透明。同时,迅速调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各种救援力量投入救灾,形成了协同应急的巨大合力,充分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也表明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近年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芦山地震救援具有极高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地震导致供电、通信、道路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瘫痪,产生系统性危机,灾区内外沟通不畅;灾区为山区,气候特殊,地形复杂,道路崎岖,物资空投、人员机降或伞降困难极大;灾区群众居住分散,有组织的自救意识与能力相对薄弱。这决定了此次应急救援不能搞人海战术,而必须科学施救、精准救援。

  对此,在灾后第一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强调要抓紧时间查清灾情,科学施救。

  一是应急响应更加迅速。尽管地震发生在周六,但军队、武警、消防、矿山救援、医疗救援等队伍能够在短时间内向灾区集结,迅速开展救援,与死神展开赛跑。在黄金72小时救援期内,大量遇险人员得到营救、伤者得到救治,供电、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大部分恢复,道路交通基本恢复。救灾的速度令国际社会广为称赞。

  二是应急指挥更加放权。4月20日晚,李克强总理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明确,下一步工作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有关方面根据灾区需要提供支持和帮助。作为属地的四川省更了解灾区情况和救灾需求。在面临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时,四川省可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请求支持与帮助。芦山地震应急指挥更加放权,一改中央一统到底的做法,有利于应急救援效率的提升,体现了科学、务实与灵活的原则。

  三是应急救援更加强调有序。由于震区道路狭窄、崎岖,保障救援队伍顺利通行至关重要。交通部门要求社会车辆避让救援车辆,并在一些路段实施交通管制。四川省要求所有救援物资都由第三方转运,呼吁志愿者不要自行赶往灾区。这些措施都说明,中国的救灾更加注重秩序和实效,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得到全面彰显。

  四是社会动员更加理性。由于灾区作业面狭窄、道路交通不畅,政府在进行社会动员的过程中更加理性。许多地方与部门动员了大批救援力量作为储备,根据灾区实际需要先派出了先遣队;民政部门要求救灾捐赠以现金为主;媒体更加客观、平实,不炒作,不煽情;公众心态更加平和、成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提出“守望也是相助”。

  五是救灾信息更加透明。在芦山地震救援的过程中,四川省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持续的信息发布,全面、真实、准确地向媒体及社会公众发布灾情及救灾信息。全国各主要媒体以权威发布占领信息高地,不给谣言以可乘之机。值得关注的是,经过多年筹备的国家应急广播也在雅安开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正在传播救灾信息、释放正能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芦山地震应急救援上述进步的取得,与这一事实是分不开的。我们相信,经过此次雅安地震的洗礼,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将更趋完善,在未来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时发挥更重要作用!

  (王宏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