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震后志愿者大批涌入 民间救援应从何入手
芦山地震后多家民间组织和大批志愿者携带救援物资,满怀赤忱之心汇聚到灾区,却发现救灾现场与其设想有差别
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顿时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在经历过短暂的震惊和惋惜后,一些志愿者放下手头的事情,拉上救灾物资,呼朋唤友往灾区赶来,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灾区人民,减轻他们的痛苦。
然而,灾区的情况和来之前的设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怎样救灾才能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民间救援力量在哪些领域可以有所作为?在这次灾后救援中,志愿者和民间组织都进行了反思。
■堵,堵,堵
堵车让救援者被迫放缓脚步
据四川新闻网介绍,地震当天,大量社会车辆涌向芦山县城,一时间狭窄的芦山县城就达到“饱和”,影响了救援、救护车进出。
交通拥堵的原因包括塌方导致雅安通往芦山县的318国道交通中断;唯一一条通往芦山的道路须经过绕道荥经的山路,大型车辆在盘山路上拐弯会造成双向拥堵;前期社会车辆无序进入灾区等。
“我现在被堵在路上。地震灾区靑衣江上游流域分布着密集的水电站、水库、矿山和一些工厂,可能会形成次生灾害。”民间研究机构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发出这样一条微博。
在等待过程中,一条来自灾区消息引起他的注意,“玉溪河与大川河交汇处因山体滑坡形成一处堰塞湖。”他立刻与后方同伴取得联系,在查阅相关资料后,他用20多年考察的经验,推断出堰塞湖可能在苗溪水库附近。为了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他@了多个政府微博和媒体。
5·12大地震发生后,杨勇曾赶赴汶川灾区,行程达2000余千米,深入重灾区,深入考察这些地区的滑坡体、水库、电站、大坝等面临的地质灾害现状及隐患,并向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等单位领导和专家报告灾后实地踏勘情况,调查情况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做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请大家关注地震中次生灾害的预防和避险,除了水坝,还有矿区、化工厂等。”一则提醒微博被多次转发。在道路不畅、行动不便的情况下,国内环保NGO人士在网上开展起爱心接力活动。
在此次地震中,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执行主任周晓翔此前刚建立的一个微信群“成都公益圈”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正是这个微信圈,不但在第一时间从灾难发生之地迅速发出灾情通报和求助信息,更是在短时间内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公益组织、企业、媒体和爱心人士,迅速组织凝聚各方面力量,进入灾区开展救援。
■行动,行动,行动
有组织的专业参与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在灾难过后的救援中,民间机构和志愿者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经历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民间组织逐渐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4月21日,先期抵达灾区的杨勇已经开始实地考察地震后的水库情况。“救灾物资尽快发放,特别是帐篷、彩条布、食品、饮用水、药品等;防汛和地质灾害防范,有隐患的地方应加强观察和采取应急除险措施,抢险机械就位。”他在地震现场发回的提示,方便了后方民间组织筹备物质。
地震第二天一大早,卢思骋跟壹基金的主要负责人杨鹏和李洪碰了面。“得知雅安地震灾区饮水困难,很多净水企业打算捐赠净水设备和器械,对灾区的水源水质情况不太了解,请在现场的朋友关注一下这一问题。”卢思骋的微博引起众人关注,身处灾区的灾民纷纷反馈当地信息情况,帮助民间组织准确了解了当地的水源水质情况。
根据救援现场的情况反馈,民间组织救援队成员制作了一张救援需求表,上面这样写道:大部分的基础物资如基本食物、水、基本帐篷等都会由政府救援提供,目前有些地方虽然还没有,但是大量物资卡车已经到达芦山。这个列表更多的是针对一些比较具体的需求,方便企业和民间组织筹备物资。
“民间组织凭借自己的专长和社会资源,能够发现政府没有来得及发现的细节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邓国胜认为,政府在紧急阶段提供硬件服务,志愿者则提供软件服务,细水长流的援助对政府救援行动作补充。
周晓翔告诉记者,在灾后救援的第一阶段,作为民间机构,更多的是参与和配合,以及监督援助资金和物资的使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关注下一阶段的救灾行动。而这些经验的获取,在5年前的汶川地震时算是开始起步,到3年前的玉树地震时已基本成熟。
■黄金72小时
我们能否稍安勿躁,扬长避短
芦山地震考验重大灾难的应急处置能力。
在地震后救援黄金72小时内,通往芦山的主要公路不太顺畅。
交通部门连续3次发布交通管制信息,严禁社会车辆进入灾区,保障生命绿色通道畅通。
4月21日下午,应四川省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未经批准近期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对于灾区确有需要的,国务院办公厅将统一做出安排。
“黄金72小时,不添乱、不盲目,救人第一。NGO要理性科学参与救灾,我们的工作空间要靠自身的专业能力和附加值来争取。”致力于培训环保组织者的创绿中心负责人卢思骋在微博上呼吁大家不要盲目救灾。
虽然志愿者在本次抗震救灾的行动中饱受质疑,但他们仍以一腔热血投身灾区,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灾民。
青年作家韩寒作为第一批去汶川地震灾区的人,对于“志愿者”3个字有深刻感受。有人对主动去救灾的人颇有微辞。韩寒在博客中部分赞同他们的苛责。他说,在去往重灾区的路上,的确看见过一些志愿者车抛锚了,身体出状况了,搞不好救人不成反被救,也偶有志愿者车辆堵路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在“5·12汶川地震”那样大的灾难前,志愿者带去的帮助远比他们造成的麻烦多得多。
做志愿者光有热情是不够的。网民“成都全接触”4月22日在微博上发布信息,“高河镇至龙门山路段坠石,导致一名志愿者不幸去世。”
邓国胜告诉记者,紧急救援阶段,大量志愿者的涌入不仅不能帮助灾民,反而容易变成次生灾民。救灾分为紧急和过渡两个阶段。在紧急救灾阶段并不需要那么多志愿者,但这时候志愿者积极性是最高的;在过渡救灾阶段,需要大批志愿者,这时志愿者数量反而大幅下降了,出现倒挂的现象。汶川地震后,志愿者在耗尽时间、精力和金钱后,曾出现过大批撤离的现象。
“救灾需要有秩序的专业参与。”邓国胜告诉记者,那些散兵游勇的志愿者在国外被称为非正式志愿者,无专业、无组织和无渠道的救援与有组织的专业参与相比,作用要小得多,这是世界各国志愿者服务的经验。
他同时提示志愿者,在过渡救灾阶段,灾区更需要心理疏导、扶贫、环保、教育方面的人才,那时候再去,反而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正在筹划后期的救援行动,紧急救灾阶段我们暂不参与,不是强项。”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媒体负责人耿栋告诉记者。曾经参与汶川地震灾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这一次将援助重点放在了过渡救援阶段。“接下来,我们将开展灾区的乡村流动电影放映,或者让乡村摄影师为当地人拍摄全家福,举行乡村影像图片展等。” 中国环境报记者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