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非在美刊撰文:中美建新型大国关系迫在眉睫
He Yafei publishes article on US media
He Yafei, vice director of the State Council's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Office, on Monday published a signed article titled "The Trust Deficit" on U.S. magazine "Foreign Policy."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电 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日前在美国《外交政策》发表题为《信任赤字——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迫在眉睫》的署名文章。文章摘要如下:
如今正值中美关系的关键时刻,关于双方关系未来走向的争论在两国均热烈展开——大部分人持彻底的悲观态度,只有少数人持乐观态度。在北京,人们在问: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的政策是否正在损害两国之间本已脆弱的战略互信?中美是否有可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有助于避免对抗和冲突?中美能否携手合作,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带头作用,以面对防止核扩散和气候变化等紧迫的全球性挑战?
奥巴马总统“转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或“再平衡战略”,从言论到行动,已经在中国引起很大疑虑。随着美国卷入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南中国海的海洋争议,这些疑虑逐渐加深。如果美国这种考虑不周的“再平衡战略”继续下去,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那么一场军备竞赛将可能难以避免。中国一直寻求和平发展,但有可能因此被迫重新审视其地区战略的某些方面。这是中国绝不愿看到的。众所周知,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从睦邻友好开始——正如稳定、良好的中美关系,应从两国共同的邻近地区,亚太地区开始。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是唯一有能力造成对中国不利的外部环境的势力。因此,中国高度关注奥巴马政府的作为,并试图了解其下一步行动。对中国而言,发展并保持与美国稳定、健全的关系,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我们认为,中美之间有许多共同利益,能够作为双方合作关系的基础。
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仍保持优势,但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实力正日益强大。这种“多上一下”的趋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逐渐加快,这加剧了美国对中国战略的不确定性。这也是美国将越来越多的军事资产部署到西太平洋,增加战略对冲,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及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军事同盟的原因。
基于诸多问题,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存在巨大的“赤字”。有美国学者认为,中美之间的互信水平目前处于1972年尼克松总统历史性访华以来的最低水平。然而,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和美国,尽管两国之间存在分歧,但更有许多共同之处,没有理由不信任对方。诚然,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实现军事现代化更具可能性。但这不正是美国所提倡的全球化的产物吗?中国的经济增长已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和美国是盟友。战后美国、中国并与其他国家一起建立了当今世界的国际体系。最近,中国和美国在G-20峰会的框架内,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共同努力。虽然不能说两国之间的合作阻止了世界经济的崩溃,但可以说若没有这样的合作,今天的世界将完全不同。
现在,中国和美国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需要改变落伍的观念,即大国间势力范围的竞争、现有力量与新兴力量的对抗。这些并非不可避免。这种新型关系呼吁对话和合作,以期扩大共同利益,减少猜疑和恶性竞争。在这一历史性的趋同时期,中国和美国必须尽最大努力,避免战略上的泥潭和竞争,通过合作和协调,携手建立各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社会。
对两国而言,这种新型关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选择这条道路,充分说明中国具备历史性的远见和世界观,并正与其他国家一起为和平与繁荣而努力。这也表明,中国对和平发展的理念有充分信心,且能够与其他大国保持健全、稳定的关系。美国无需害怕或担心,一个强大、爱好和平的繁荣中国对美国有百利而无一害。
中美之间在地缘政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在美国,关于中国的争议从未停止。但这些争议总是缺乏某些依据。信任并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双方以实际行动建立。如今,奥巴马已进入他的第二个任期,中国也完成了权力过渡,我们相信,希望已经出现,发展的动力也在加强。
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近日指出,美国已经接受了中国力量的崛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已多次指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有活力且最有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广袤的太平洋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有足够的空间。
在许多问题上,美国都需要中国的援手。在朝鲜和伊朗的核问题,叙利亚危机,及其他难以解决的问题上,中国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美国在一些全球性挑战中也需要中国的帮助,例如反恐怖主义、防止核武器扩散、减少贫困、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面对持续的经济疲弱,奥巴马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在这方面,中国同样可以帮助美国。但另一方面,在美国仍然有一些新保守主义的声音,称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他们甚至预测,美国和中国将进行紧张的安全竞争,且随着新兴力量试图超越现有的超级大国,两国之间的战争将不可避免。这些声音不应该被轻易忽视,两国应警惕这种错误的思想。
将亚太地区作为试验田,让中美探索在这一地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性,已十分紧迫且必要。两国首先需要让各自的官员和学者将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具体化——“为骨架填上肉”。目前已没有拖延的余地。若要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则代价实在太高。
要解决中美关系既有的及新出现的棘手问题,需要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由于两国均国土辽阔,中美关系已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范围。无论一方对另一方采取何种战略,影响都将是多方面和全球的,无论是积极还是负面的。
以气候变化和全球贸易为例。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在中美合作中十分重要。洁净煤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只是两国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背景下讨论并合作的一部分内容。全球对绿色能源的市场潜力,正如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所说,可能在6万亿美元的范围内,相当乐观。
另一方面,也有令人担忧的迹象,两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并未达到应有的理想状态,而这两个领域的合作更加重要——中美年贸易额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89%以上的在华美国企业是盈利的。不幸的是,美国一方面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现在涵盖12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和日本——另一方面与欧盟磋商“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这样只会让中国感到自己被刻意冷落。或者比这还糟,中国被孤立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谈判之外,更不用说无数试图在美国投资的中国企业的失败实例了。关于这点,我倾向于同意美国众议员大卫·德雷尔4月发表于《华尔街日报》的评论:“中国和美国注定会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大势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不应该成为防范中国的手段”,“若中国成为这种伙伴关系的一部分,将对美国有利。”
那么如何才能改进现在的状况呢?两国都需要超越当前的双边关系,以全球视野来思考问题,即“中美关系”可能需要成为“泛中美关系”。随着世界进入一个改革与振兴的新时代,两国还应该更专注于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治理。
例如,网络攻击应被作为全球治理的问题来处理,而不仅仅是双边争议(最近中国和美国为谁该受到谴责而进行了双边交流)。事实是:网络攻击每天都在发生,且无处不在,它对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来说都是日益严峻的挑战。换句话说,中国和美国都是受害者,互相指责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和美国应该做的是搁置争议,缓解由其产生的紧张关系,把它化为合作的机会,共同遏制网络攻击,保护这种新的“共同边境”的安全。应立即建立快速、高效沟通并解决问题的机制,集中打击商业、贸易、金融、反恐斗争中的网络犯罪。美国还需要尽快打消怀疑和犹豫,与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合作,在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的框架下谈判并制定国际“信息安全准则”。
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已取得共识,未来几年间将继续促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并着重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政策上的争论可以继续,但现在需要的是对双方来说均具可操作性的政策——并给出得以实现的路线图。隧道尽头的光已经隐约可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