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航天员今或同吃粽过端午 央视主持人品尝后称可口

2013年06月12日 02:48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太空食品豆沙粽外包装。

  豆沙粽开包后可见粽叶。

  净含量200g的航天饮水。

  神十升空时航天员敬礼。

  昨天,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天宫一号又将迎来地球的客人,这个已在轨运行600多天的“小家园”,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怎样的家?三名航天员在太空中将如何度过?

  据了解,此次航天食品中添加了“豆沙粽”,三名航天员或在今天一同吃粽子过端午。

  06版、07版文字京华时报记者孙雪梅综合央视、新华社、中国网、环球网、科技日报报道

  家

  天宫空间约15立方米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其内部经过装修,可为航天员提供约15立方米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有多项人性化设计,如布置了航天员休息的相对隐私的小舱室。相比“蜗居”的飞船,天宫可要宽敞多了,一般身高的人进去以后站直了还有富余,航天员不仅能伸展开手脚,还能在里面翻跟斗、打太极,做运动。

  在这“太空之家”里,四壁都是机柜,里面全都是设备,有操作台、仪表板,也有照明设备、生活设备,比如食物加热器,还有供航天员与地面联系的双向可视电话通讯,当然还有航天员的锻炼设施、娱乐设施。

  此外,这个家里还有几样重要的“家具”,如空间医学实验设备,能称航天员的体重、帮助航天员对抗骨丢失等,还有废物回收利用的设备,甚至还有灭火器。

  吃

  端午当天或吃豆沙粽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早期的太空食品是糊状食品,如苹果酱、牛肉酱、菜泥和肉菜混合物类。这些糊状食品分别包装在塑料袋中,袋的一端有一个进食管,用手挤压塑料袋,食品就通过进食管挤入口中。除糊状食品外,还有需要加水才能吃的“复水”食品和“一口吃”食品。

  根据航天员反映,这些糊状食品口感不好,“复水”食品加水后不易软化,像牙膏状包装的食品“令人难以下咽”,而“一口吃”食品在吃的过程中会喷出许多碎屑,不仅会弄脏周围的仪器设备,还可能吸入肺中,造成严重后果。

  此后,太空食品有了很大的改进,品种和花样大增,航天员的菜单上列有80多种食品和饮料。而中国航天员的食品也相当丰富,除了种类繁多的鱼、肉类罐头、面包等,还有中式菜品,比西餐更加色香味美。

  由于中国航天员爱喝茶,所以还配备了冰红茶、绿茶等时尚的现代饮料。此外,科研人员还为航天员准备了草莓、苹果、香蕉、水蜜桃等水果,为了便于保存,在低温下去掉水分,加工成冻干水果。虽然水果变成了“干果”,但口感、色泽都还不错。而冻干冰淇淋也独具特点,这种冰淇淋呈白色固状,奶油口味儿。

  据了解,此次最引人注意的是豆沙粽。因为今天是端午节,虽然航天员不能在地面上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但当天可能会在太空和队友一起吃豆沙粽。

  央视主持人表示,这种豆沙粽是真空包装的,包装上写的是加热食用,里面还有粽叶,味道香甜可口。

  此外,三名航天员还将把航天饮用水带上太空,这种航天水可直接饮用,在常温下可保质12个月。

  穿

  “企鹅服”至少穿8小时

  在地面生活时,人体内的抗重力肌会持续起到支撑作用;到了失重环境下,失去了重力负荷,人体内的抗重力肌就会慢慢萎缩,肌力也会逐渐丢失。为了对抗失重环境对人体肌肉造成的不利影响,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企鹅服”。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师李莹辉曾表示,企鹅服是通过人为束缚,给肌体增加压力,使航天员的肌肉得到负荷和刺激,保持基本结构和功能。通过穿着企鹅服及企鹅服鞋,对航天员躯干和下肢产生力的负荷,对抗失重导致的肌肉萎缩。

  此次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以后,每天至少穿着企鹅服8个小时。

  从此前设计的服装外形上看,航天服心脏部位有一个可以拧动的圆形装置,用来调节衣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右腹部位置有一根细管,是航天员的通信工具;左腹部处有两条管路,是给航天员供氧和排放二氧化碳的设备。

  据了解,天宫一号为航天员准备了保暖内衣、保暖裤、运动袜、运动服和短裤等,这些衣服的设计比较特别,主要考虑太空工作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的衣服装有电缆口,有的口袋用于放置辐射测量仪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太空用水的分配上会特别照顾女航天员,水量会多一些,另外还允许女航天员带一些无毒无污染的化妆品。

  玩

  可用电脑看电影发邮件

  在天宫一号里,神十的航天员们可以在笔记本电脑上看电影,还可以上网发邮件,并且能发8兆的附件。这主要依靠于太空中的中继卫星来完成。能与地面双向视频,在太空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家人。

  天宫一号专门为航天员配备了健身器,包括锻炼下肢肌肉的特殊自行车、用于锻炼肩部和背部肌肉的拉力器、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动的下体负压筒。

  用

  使用升级版厨房和空调

  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介绍,航天员所食用的中式餐点一般是在地面上加工好,再拿到飞船上加热,这就需要用“太空厨房”,而“太空空调”则是对舱内的空气流量、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这些设备都是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

  尽管与地面上的空调和加热炉功能相似,但“太空空调”和“太空厨房”面对的是太空极为苛刻的环境条件,首先要进飞船,体积和重量必须严格控制;其次,太空中失重状态和地面截然不同,如果产品制造出现偏差,有可能出现想关关不上,想开开不了,不想开却开了的情况;再次,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否则不仅维修难,还会威胁航天器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胡胜云介绍,这些太空生活设备已经伴随天宫一号在太空运行了一年多,状态一直很好,这也为未来更长时间的载人航天积累经验。

  胡胜云介绍,此前执行神九任务时,航天员已经使用“太空厨房”和“太空空调”正常生活,系统的各方面性能得到了验证。此次针对神十任务,科研人员对“太空空调”和“太空厨房”做进一步的升级,力求可靠性更高,功能更多,舒适度更好。他认为,航天飞行从试验型向实用型改变,就是“不是为了去印证空间技术,而是为了实现空间的产业”,今后航天员的保障还需不断推进,以将来应用到深空探测中,比如载人登月。

  睡

  两人睡天宫另一人返舱

  为了给航天员营造健康、舒适的睡眠环境,天宫一号设了两个专用睡眠区,里面有独立的照明系统,航天员可自主调节光线,采用冷光源的白光灯由一组灯束组成,发出的光均匀不刺眼。

  另据央视报道,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只能睡“糊涂觉”,不再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为24小时之内会日出日落很多次。

  由于失重飘浮,航天员行动起来不像在地面上那样自如,坐立不稳摇摇晃晃,稍一抬头仰身就有可能来个大翻身,弯腰时又可能翻筋斗,所以一切动作都得小心翼翼。

  航天飞行中,睡袋一般固定在飞船内的舱壁上。在失重时分不清上和下,所以航天员既可以靠着天花板睡,又可以笔直地站着靠墙壁睡。为了防止无意中触及开关,他们睡觉时必须把双手束在胸前。宇宙空间中的睡觉姿势很特殊,失重时,身体完全放松会自然形成一种弓状姿势。在空间轨道站上,航天员已可享受分隔式卧室和床,但他们在睡觉时必须把自己捆在床上,以免翻身时因失重而飘离。

  这次任务继续实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同神九任务相比,改进了夜间有人值守制,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的充足睡眠。不过,其实值班制度是有的,每天睡觉时,两人睡在天宫一号,而有一人则需在神十的返回舱休息。

  □相关揭秘

  世上首位“太空教师”

  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按计划入轨。她将在距地约300公里的浩瀚太空为青少年授课,从而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而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则是美国的克里斯塔·麦考利夫。1986年,她和6名同伴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中牺牲,但人类通过航天飞行激发民众科学热情的活动并未因此中止。

  2007年,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实现了麦考利夫的梦想。她随“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航天培育“太空种子”

  种子送到太空,经过宇宙射线、高真空、微重力等共同诱变作用后,产生基因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成新品种。有一天,你吃到的蔬菜可能和现在不太一样,因为它的种子曾经到太空去“旅行”了一番,并发生了基因的巨大改变。航天育种到底是怎么回事,“太空种子”怎样才能变成餐桌上的蔬菜呢?

  “航天育种,是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将作物种子、试管苗、微生物等搭载到宇宙空间,在宇宙射线、高真空、微重力等共同诱变作用下使生物自身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技术。”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说,“简言之,这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的集成创新。”

  据了解,成功培育一个“太空蔬菜”品种,往往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航天器搭载回来的种子先要经过4代以上的选育,选出其中有价值的育种材料并确定其性状稳定后,才能开始杂交育种,杂交种经田间鉴定后,进行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和相关检测、检验。最后还要经过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才能大面积推广并端上百姓的餐桌。

  目前,该基地培育的太空辣椒、番茄、茄子、小麦等31个新品种均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和甘肃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并已在25个省区市得到大面积推广。

【编辑:官志雄】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