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谈中国对外战略:推进中俄中美两大战略关系

2013年07月01日 13:5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奋力开创和平发展对外战略新境界

  习近平同志坚持并发展了和平发展的中国对外战略思想,更加注重实干加梦想、内外有机统筹、中外良性互动、刚柔相济,不仅实现了新时期中国大外交的良好开局,而且正在推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利用一系列重要场合就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发表讲话,不断充实和发展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思想,不仅有力地指导了中国对外工作,而且显著增强了中国的国际战略主动权与话语权,并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正能量”、传播了“好声音”。

  准确把脉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充实完善和平发展对外战略思想

  一是辩证运筹和平发展大战略。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3年1月28日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继往开来,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阐述:

  首先,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们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内涵,即维护世界和平与实现中国自身发展二者互为手段与目的,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而中国发展起来之后也将更有利于世界和平。

  其次,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这段话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外部世界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来说也是难得机遇,中国将与世界分享自身“和平发展红利”。

  再次,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段话振聋发聩,有助于打破外界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误读、曲解与错觉,表明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以维护自身核心利益为前提与依归的。

  最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这段话饱含深意,即和平发展乃世界潮流与各国的共同责任,而非中国一家的义务,也只有其他国家与中国相向而行、不背道而驰,和平发展才能走得远、行得通。

  二是充分展现中国自觉坚持和平发展并尽力而为承担“大国责任”的诚意。

  习近平主席于3月19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谈到了中国“兼济天下”的大抱负与大格局,强调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实现富民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习近平主席还于6月19日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指出,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不仅是权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国有这个担当。中国将继续大力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支持联合国推进千年发展目标,愿同各方一道努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精准把握时代新特征,雄辩阐述中国新主张。

  习近平主席于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他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他形象而生动地讲道:“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这段犀利的话语不点名地批评了某些西方大国的惯性思维与思想顽症。

  习近平主席并强调各国应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亦即“三个共享”:各国和各国人民应“共享尊严”,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因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各国和各国人民应“共享发展成果”,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各国和各国人民应“共享安全保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国际社会应共同遵守这一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

  四是对外传播自强不息、和平发展、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的“中国梦”,显著增强了中国对世界的感染力与亲和力。

  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非洲期间的演讲中,推己及人,提出了息息相关的“三个梦”:13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亿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

  他还在与奥巴马总统的“庄园会晤”中指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积极倡行“新型大国关系”,稳步推进中俄与中美两大战略关系

  稳定良好的大国关系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支柱”。习近平主席通过首先访问俄罗斯与出席“习奥会”,提升了中俄相互支持与战略协作,增进了中美相互了解与战略互信,塑造了主动有利的国际战略安全环境。

  首先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创新高。习近平主席在俄演讲时指出,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更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他并就中俄关系“稳中求进”提出了三点主张:一要发展面向未来的关系,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实际行动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坚定支持对方办好自己的事情;二要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不断创造出更多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不断提高两国务实合作层次和水平;三要发展两国人民友好关系。

  其次是进一步倡导顺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型大国关系”,主动塑造中美关系。习近平主席在与奥巴马总统的会晤中精辟概括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一是不冲突、不对抗。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新型大国关系”是对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霸权国与崛起国之间零和竞争、相互对抗乃至兵戎相见所谓“定律”的根本否定,充分展现了中国致力于与其他大国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善意诚意。

  从容坚定应对周边复杂局面,大力拓展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

  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依托。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更加注重“以我为主”、主动经营、维护自身权益、维护地区稳定、区别对待、辨证施治,也使得一段时期以来复杂严峻的周边环境因此而渐趋改观。

  习近平主席于4月6至8日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各国应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各国都应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而“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强调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努力维护同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大局。习主席是在不点名地警告有关国家不要误判形势、不要低估中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决心和意志。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舟共济乃至共同崛起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石”。习近平主席在短时间内先后访问了非洲三国与拉美三国,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对发展中国家扎堆的非洲与拉美格外重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永远“不忘本”,将继续在国际社会为发展中国家说话。其中,习近平主席用“真”、“实”、“亲”、“诚”四个字准确概括了历久弥新的中非关系,强调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南非出席金砖国家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更加强调藉由新兴大国战略协调以改革国际体系。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并发展了和平发展的中国对外战略思想,更加注重实干加梦想、内外有机统筹、中外良性互动、刚柔相济,不仅实现了新时期中国大外交的良好开局,而且正在推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潮。(文/陈向阳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