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外交家吴建民谈人生:回首往事,很踏实
7月1日,吴建民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畅谈自己的梦想。新京报记者 韩萌 摄
吴建民:最初梦想当个好翻译
吴建民
吴建民有多重身份,却总也离不开“魅力外交家”这样的描述。
他曾经为周恩来总理做翻译,同传能够一口气做三四个小时。
他在国外做过9年大使,离任时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亲自为他授勋。
他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儒雅外交官的形象由此为中国大众所熟悉。
他在外交学院当院长,2006年就构思“中国梦”,举办过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
“我这一辈子,舞台都不是我要的,都是别人给的。给了我舞台,如何做,是我的事情。”今年74岁的吴建民说。
说起自己的梦想,吴建民回答很简单: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要做点事情。
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想法。在他“追梦”的过程中,甫一毕业即前往外交翻译第一线的忐忑不安,一杯清茶通宵写稿的长夜漫漫,琢磨打开中国外交局面的殚精竭虑……尽管做的事情各有不同,心中“要做点事情”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受点挫折,也不怕”
25年前的那个炎夏,吴建民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忙碌着。他每天都在分析世界形势,“一年要写300多篇东西。”
1989年,吴建民离开联合国,被派到比利时担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和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
那一年,正值中国外交的艰难时刻。“这里面有很多曲折,比如说想见很多人就是见不着。”吴建民说,有一次,他请欧共体委员会的高官吃饭,自己在饭店等了半天,对方只打来一个电话,说奉上级指示不能前往。就这样吴建民屡屡被“放鸽子”。
有一次在外交场合遇到欧共体委员会的高官,吴建民提出一起吃个饭,对方看了看他,说“不知道再过三个月,贵国政府是否还存在”。当时吴建民觉得一股血往脑袋上涌,当即回敬对方一句“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直接用法文说的。“到现在他都觉得没有脸来见我。”
“要走出低谷,我当时花了很多力气。”吴建民去社区讲中国文化,直接用法语讲,不看稿子,反响很好,他发现“工作还是可以开展”。
“那个时候,想了很多办法让人们了解中国,干得还蛮起劲,受点挫折也不怕,觉得总有办法。”他说,1990年底,自己离开比利时,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要官就不是吴建民了”
当1990年离开比利时回国,他有了新的舞台——做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
“从来没干过,如履薄冰。我有个班子,每次发布会之后都要进行总结哪里说得好、哪里不好。”吴建民说,“通过研究和交谈,我慢慢摸清了记者的特点。”
在担任新闻司司长期间,吴建民能够接触到国家领导人。1994年8月,当他即将赴荷兰担任大使之前,领导人找吴建民去家中谈话。
“当时有人给我出主意,说跟领导人要个副部长当当。我心里说,要官,就不是吴建民了。我就是我。”
随后,吴建民先后就任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当他就任中国驻法大使的时候,已经59岁了。
“人来到世界上,为国家、民族、世界做点事情,我这个大梦想没有变化,但是每一个时期,具体的目标不一样。”他说,自己刚到法国时,当着全馆的人说“大家都有自己的追求,我有我的追求。我到法国来,不是来养老的。”
吴建民与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建立了良好关系,促成江泽民和希拉克互相访问各自的故乡。在即将离任时,希拉克亲自为他授勋。“很开心。”他说,“那个勋章很重的。”
“不好干才让你去”
从法国回来,吴建民就任外交学院院长,这对他来说很“突然”,毕竟自己当时已经64岁。他跟领导说,这个年岁改行是不是晚了点?而且也不好干啊。领导说“不好干才让你去”。
在这里,吴建民的工作有了很大变化,主要就是培养青年人才。在2006年到2008年,外交学院联合其他三所院校,举办了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
“为什么要搞?我担任院长期间,经常和学生个别交谈,发现学生缺乏一点追求,缺乏梦想,这很容易被小利所诱惑,这样不行。”吴建民说。
2008年,吴建民卸任外交学院院长。如今,74岁的吴建民,仍然在忙碌地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他正在准备资料,“晚上和美国人对话,探讨中美关系。”
“回首往事,很踏实”
在采访中,吴建民对记者感慨:“我这一辈子,舞台都不是我要的,都是别人给的。给了我舞台,如何做,是我的事情。”
大学毕业后上研究生班,刚上了一年半,他突然被借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被派到匈牙利布达佩斯去当一线翻译。
当中国驻匈牙利使馆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都抢着要他时,陈毅的一纸调令,让吴建民回到外交部翻译室,一干就是6年,担任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语译员。
随后,他两赴联合国工作。在“世界外交官的橱窗”里,做个好翻译的梦想,变成了当个好外交官。烧壶开水、泡点茶、通宵写发言稿的日子也常有。
“人来到世界上,不就做点事嘛。能做的时候,社会需要你的时候,就做一点。”他说,“官做得大不大,无所谓,只要真正做了心里想做的事情,无愧于心,无愧于国家和人民,回首往事,就觉得很好,很踏实,不会半夜惊醒啊。”
同题问答
25年前你在做什么?那时候你的梦想是什么?
1988年,我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做调研组长。一年要写300多篇东西,很辛苦但很充实。我当时的梦想,就是尽可能准确地观察判断国际形势。
作为一个成功者,你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从1979年到1984年,那时候我40-45岁,精力正好的时候。但是,这时期我却没有做很多事情,在外交学会一年只用接待几个代表团。
有什么话是你深信不疑并且最想教给孩子的?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我深信不疑并且最想教给孩子的。
是否有过放弃或不思进取的时候?如何度过那段艰难时光让自己继续前行?
短暂的有。比如1979年回国之后那段人生低谷。我就找点事情干,管家、做点翻译,还是蛮充实。这段时间,家务事我全包了,打扫房间、买菜做饭、带孩子,也蛮有意思,带孩子出去散步,讲故事,有时候还要临时编。孩子听得都有点入迷了。
但是我觉得人生经过这一段也好,做事情会更加成熟,有点挫折之后自己会比较冷静,考虑问题会更加深入一点。这几年也没白费,我那时做了不少翻译工作。(记者 储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