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42年访华80余次 称中国梦美国梦殊途同归(6)
记者手记
基辛格印象:
谦虚、乐观、认真
90岁的基辛格有一颗不服老的心。当人们以“高龄”介绍他时,他都会风趣地说:“90岁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是从你们的年龄过来的。”当人们问他何时退休时,他会反问:“为什么要退休?”因为他正享受着工作和生活。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上午,因为一些事情耽搁,约定的采访时间推迟。回到酒店后,接受采访之前,基辛格又专门更衣梳洗。当他拄着拐杖出现在走廊尽头的时候,一个大大的笑容和伸出的大手,在表示歉意的同时示意我们可以开始采访。
基辛格没有让助手搀扶他,而是自己放下拐杖,认真摆好,然后再在座位上坐好,并承诺还是按照约定的时长安排专访。
当被问及长寿的秘诀时,基辛格笑着说:“因为我谨慎地选择了自己的父母,他们有着非同一般的长寿基因,他们都活到了90多岁,我的哥哥也90多岁了。”
不过,基辛格近年身体欠佳,不仅做过心脏手术,而且一眼已盲,两耳重听。但做事认真、坚强的他,不仅在2011年出版了《论中国》,还继续活跃在世界各地。
如果以为基辛格只是一位活在历史里的老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不仅熟知历史,更关注当下,且思维敏捷。有时谈到兴起,引申太多,还会主动询问记者,继续回到刚才提问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
基辛格:不一样的“美国外交家”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的金灿荣,担任基辛格《大外交》中文版的审校工作。从介绍美国到分析美国,再跳出美国谈美国,金灿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基辛格是他本人很佩服的一位外交家、战略家。“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人物,中国政府从内心感谢他,将他称作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在中国也总是会得到超规格的接待。”
不一样的“美国外交家”
“基辛格在美国的外交决策圈是一个例外,他是德裔犹太人,有老欧洲的历史记忆,所以他对人性的理解比一般美国人好。多数美国战略家的思维都过于简单。”金灿荣认为,由于出身的原因,基辛格既忠诚于美国,也忠诚于以色列。而从以色列的角度看,以色列认定未来将是双强世界,所以基辛格没有公开帮助美国政府出主意来对付中国。
2012年,美国选举进行到关键时刻,罗姆尼和奥巴马都为了获得选票而不断骂中国,基辛格在《纽约时报》撰文称:“骂中国不解决美国的问题。”金灿荣评价,基辛格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感情,站在他的角度来说,是真心希望中国和平崛起,理由是中美两个大块头实在无法击败对方,谁都打不倒谁。
金灿荣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基辛格对中国现代化贡献很大。
金灿荣总结现代国家的发展一般有三部曲:第一步,求安全;第二步,求发展;第三步,求尊严。简言之就是活下去,活得好,活得有面子。
“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现代化国家从1949年开始,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是第一步,即求安全。第二阶段是邓小平时代求发展,我们现在还处在这个阶段。当中国的人均GDP和世界拉平的时候,中国的第二阶段才结束。”金灿荣认为,基辛格的重要作用就是促成了第一和第二阶段的转换。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美两国和解,使苏联腹背受敌,结束冷战,有利于两国,更有利于世界。中美关系缓和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国,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做好了铺垫。
中美如何克服战略不信任
今年1月,金灿荣在美国会见基辛格,向他提出了“中美两国战略不信任”的问题。在金灿荣看来,中美间战略不信任的根本原因,是“老大老二关系”决定的。“奥巴马在两次国情咨文里喊口号似的喊决不当老二,在我看来,美国有一种霸权依赖症。这也和美国每天必须从国际市场借到37亿美元,才能正常运作的金融模式有关。”
首先,“老大”美国要变过来很难。“美国高度虚拟的经济是脆弱的经济,需要外来资金不断补血,而获得资金的前提,就是霸权地位,一旦国际市场对美国信心有损不把钱借给它的时候,就会影响它的生存。但中国是一个从造火柴到造火箭的全面型国家,工业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所以对中国,美国特别警惕,因为中国与当年日本不同,有无限潜力。”
而对中国而言,基辛格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提到,中国人有弱势心态,会夸张来自美国的威胁。
金灿荣指出,意识形态不同、文明不同、法治文化和德治文化的不同,更加加深了彼此的不信任。“因此美国人老问中国人,你的力量大了你想要什么,利益边际在哪里?但中国人老说,我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要’在美国人的理解里就是‘什么都要’,其结果就是鸡同鸭讲。”
“最后是切实的地缘利益要求不同,美国作为世界老大,要在世界各地确保它的地位,美国当然要在世界不同地区获得老大地位。对中国来讲,亚太就在我们的周边,力量强了当然要影响周边,这就产生了可观的地缘冲突。可以说,中美两国间消除战略不信任是必要的,但过程是艰难的。”金灿荣说。
对此,基辛格的回答很简单,他重申了两国应遵从的发展道路,即“战略互信、共同演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