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岷县逾一年两历灾情 受灾最重都是贫困乡村
甘肃定西地震灾区见闻——
多震地区,不能再建土坯房了
震后第二天,44岁的包月娥心疼地把压在废墟中的摩托车扒了出来。在道路崎岖的山区,摩托车是最常见也是最好使的交通工具。老乡们亲切地称它为“电驴子”。
通往重灾区甘肃岷县梅川镇永光村、永星村以及相邻的禾驮乡拉路村的生命通道在震后当天的傍晚便打通了。往常,如果没有顺车,包月娥到梅川镇赶集都是步行。她还不会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驾驭马力十足的摩托车。
地震发生的时候,她女儿从屋子里逃出,而她的腿部被墙体砸伤,她挣扎着爬了出来。
22日早晨,这位中年妇女反复在废墟中搜寻着,试图找到一件完整的东西。此次地震,她和家人幸免于难,但全部家当化为乌有。这让她忧心忡忡——前年,为了给22岁的儿子娶媳妇,她举债修建了一间新房。娶儿媳彩礼又花去七八万。女儿今年从平凉医专毕业,至今工作还没有落实。女儿读大学期间,已向亲戚借债数万元。至今,这个农家举债十万元之多。
这个家庭从来没有放弃过改变贫困的努力。无奈,15亩山地不足以支撑一个八口之家。包月娥和丈夫每年都要对贫瘠的山地进行精细的规划,种几亩洋芋,再种几亩黄芪、几亩当归。即便是赶上药材价格好的年景,土地一年的收成也只有5万元上下。
贫困与灾难,像一对孪生兄弟。发生在7月22日的这场6.6级地震,距离2012年5月10日岷县洪灾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两次并不算太大的自然灾害,受灾最重的都是贫困乡村,都造成了令人心痛的伤亡。
对此,永星村村民宋永安认为“我们这个地方条件不好。”他所熟知的事实是,当地盖房用的砖一直要从邻近的陇西、靖远等地运,“造价太大”。目睹灾后七歪八斜的土坯房,他感慨地说:“去年盖的钢筋水泥的房子,哪个不结实?”
灾后,禾驮乡拉路村的村民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像我们这些地震多发地区,不能再建土坯房了。”
包孝财深知这一点。为了给儿子盖娶媳妇的新房,这位满脸皱纹的父亲咬牙盖起了钢筋水泥的砖混房。盖房的砖是从靖远拉来的,一块砖运到当地价格要涨至8毛钱。一吨水泥从几公里远的梅川镇运到这里,价格要从500元涨至560元。
“砖混房造价要比土坯房贵一倍多。”包孝财说。灾后,包孝财这幢尚未竣工的房屋成了全永星村最坚固的建筑。正因为如此,这幢房屋被“征用”,成了永星村救灾物资临时发放点。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 参与救援的甘肃省公安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李生辉分析说:“此次地震发生在农村,被摧毁的多为土坯房,耐震强度低,瞬间坍塌后,受困人员被虚土掩埋,很容易窒息死亡。”
此外,李生辉还告诉记者,因为今年甘肃降雨较多,造成此次震区的山体松软,地震导致大面积山体滑坡,多处房屋被掩埋。另外,频繁的降雨也造成土坯房地基松软,房屋容易坍塌。
23日,记者徒步察看了整个重灾区。一道山粱之隔,便是遭受重创的禾驮乡和梅川乡。正如村民发现的那样,与惨目忍睹的土坯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盖的砖混房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稳稳地屹立着。
这是一片贫瘠之地。几个村落星点坐落在山梁和沟壑里,有树林处便有人家。要耕作远处的一块洋芋地,需要下到谷底再攀上山崖。在这里,贫困几乎是先天性的。
震后,生活还在继续。对于永星村支部书记包供同来说,他不仅是一家之主,还要对村里几千名受灾群众的温饱和安全负责。他的妻子邱胜娥被地震夺去了生命,遗体就停放在大门前的杏树下。他的侄女从20多公里的地方赶来守灵,哭声悲戚,令人动容。
他却来不及悲伤。
“他去发放救灾物资去了。”旁边帮忙的一位亲戚说。(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