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地方债成了糊涂账
要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必须切实做大地方财政“蛋糕”,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范围,规范财政管理。作为经济监督部门的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责时应加倍关注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分清合理负债和不合理负债,并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以增强地方领导干部的债务责任感,有效地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长远来看,摆脱地方财政日益沉重的支出负担,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则需要政府部门转变管理方式,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合理地要收缩权限,越位的要复位,错位要正位,缺位的要补位,有效解决“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的问题
《瞭望》新闻周刊8月14日报道,东、中、西部部分省区地方税收结构单一、各类支出不断增加,地方对城镇化简单理解为“增大基础设施投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市县乡基层领导没有良好的“债务意识”、“风险意识”,而且存在“债务递延”的“推诿心态”。一些领导坦言:“上任借了钱搞工程、搞项目,有口碑也有政绩;本届政府绝不能勒紧裤腰带还债。”
据了解,基层政府税收结构单一、薄弱,抗风险能力偏弱,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逐年增大的主因。而县乡基层债务风险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基层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绩考核“债务指标”,导致债务不透明的情况突出,“债务递延”、“前任推后任”的推诿心态严重。可以说,“前任借贷,后任还钱;政绩是自己的,包袱是别人的”,是催逼地方债务“跨越式”增长的源动力。如此背景下,官员推诿地方债,“上届借钱搞工程,本届绝不还债”,虽有耍无赖之嫌,有损政府的公信力,却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以及没有规范的制度化融资渠道,已久为人所诟病。一般来说,造成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庞大债务的原因不能用地方政府个别官员的行为来予以解释,而应该做制度性的分析,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庞大的事权与有限的财权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巨大的财政收支缺口。地方债务风险不能回避当前财税体制的弊端,这也是所有地方政府“敢于举债”的挡箭牌。避免地方债成了糊涂账,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对地方政府一把手的考核亟待制定相应的“债务指标”。
众所周知,在地方政府财政预决算体系仍不健全的情形下,举债不仅可以推动地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实现“保增长”的光鲜政绩,还可以由此为利益攸关者带来福利。当前财政分配机制中,中央分配比重太大,地方收入比重太小,尤其是基层比重过小,加之政绩考核的压力,只能靠银行借款来发展,致使地方政府陷入“越还债越举债”的怪圈,出现了这一届政府借了钱、扔给下一届还的发展格局。地方快出政绩靠借钱,只铺摊子不管还,可谓是虱子多了不怕咬。统计显示,负债运营成为显性的常态,近些年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急剧上升达十万多亿元,用于地方政府所负责的基础设施项目。
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其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还存在大举借债的心理,加之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很难有效监督本级政府的举债行为,所以,仅仅依靠地方政府自身能力很难有效防范债务风险。眼下最要紧的,则是如何清除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地方政府偿债机制,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责任制,将控制化解债务风险的责任量化到地区、部门乃至个人,确定偿债的具体责任单位或个人,而不是任由相关责任人耍无赖、撂挑子。
要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必须切实做大地方财政“蛋糕”,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范围,规范财政管理。作为经济监督部门的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责时应加倍关注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分清合理负债和不合理负债,并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以增强地方领导干部的债务责任感,有效地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长远来看,摆脱地方财政日益沉重的支出负担,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则需要政府部门转变管理方式,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合理地要收缩权限,越位的要复位,错位要正位,缺位的要补位,有效解决“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