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毅中:努力推进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2013年09月03日 17:1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措施是多方面的。说得直白一点,重要的是银行要让利。贷款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不是抬高银行利润而是引入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确定利率走势,要让民营资本大量进入金融业,避免在竞争不充分情况下导致贷款利率再上浮。

  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召开的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多位委员提出我国制造业存在危机。面对如何看待当前工业发展情况、科学化解过剩产能、重塑中国制造业优势等社会关注的问题,8月1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我基本赞同委员们对制造业形势的判断,但我并不灰心,工业强国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十八大报告对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表述让我们感到振奋和压力。当务之急是大幅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用信息化带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化,努力推进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工业不能被“空心化”

  记者:近期,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等多位重量级人物都认为我国制造业存在危机,不知您对此怎么看?

  李毅中:我基本赞同这个说法。最近几年,实体经济“空心化”、脱“实”向“虚”的现象确实比较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受西方经济的影响,错误估计了国情。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初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后来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制造业大量转出,过度发展虚拟经济,在金融危机前搞得更极端,这是一个教训。另一方面我国制度安排上有缺陷,包括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金融业过度发展衍生品交易,房地产业过分强调虚拟属性,最典型的标志是投资利润率的极大反差,导致了脱“实”向“虚”。

  我举几个数字:全国商业银行净利润2012年比2011年增长18.96%,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按快报口径只增长5.3%;今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大陆地区共有85家上榜,其中9家银行利润占比达到53%;上半年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是5.35%,而且在逐年降低;最突出的是钢铁业,销售利润率仅有1.78%,钢铁价格指数降至98.52,低于1994年水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70多家会员都是大中型骨干企业,上半年利润只有22.67亿元,销售利润率只有0.13%,其中,主业亏损40.05亿元,其所获得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对外投资和非主营业务。

  行业不同,利润率有所差异这是正常现象,但不能太离奇,让实业界感到不平衡。在目前市场扭曲的状态下,优胜劣汰的机制弱化了,甚至是优不胜,劣不汰。中国仍未实现工业化,避免产业“空心化”较多停留在议论上,政策有,力度不够,实际状况改善不多,有些甚至还在恶化。资本总是向回报率高的地方流动,这是规律,对实体经济而言,不仅社会资金不进入,而且自己把自己掏空了,长期持续下去将非常危险。

  记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多人对我国制造业的困境忧心忡忡,您作为工业战线上曾经的“当家人”,不知是否感到灰心?

  李毅中:我并不灰心,我国工业有基础,总量大,门类齐全,部分行业世界领先,掌握了一批关键与核心技术,我们还是要强调工业强国。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保障,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潜在市场。我国城镇化率只有52%,其中17%是农民工进城,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将为工业化提供最大的市场。从工业发展的规律和我国的国情看,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转型升级仍然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建立在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人才、市场等基础上,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致力于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上半年我国工业投资虽然只增长16.2%,但其中技术改造同比增长21.7%,占比达42.2%,提高了1.9个百分点,这是个好的趋势。技术改造是战略取向不是权宜之计,西方国家百年老厂多得是,缘于不断改造提升,我们往往不注意。加大技术改造不是量的扩张,而是着重品种质量、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改善装备、安全生产、提升信息化水平,属于内涵式增长,最符合科学发展观。在过分扩大投资拉动经济走到尽头之时,关键是改善投资结构,少铺新摊子,多上技术改造无疑是正确选择。技术改造可以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多重目标,投资省、效益好、见效快,应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

  记者: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您认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外部环境做出哪些改变?

  李毅中: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工业,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这是国情,要从舆论和认识上提升对工业化重要性和艰难性的理解,不能盲目超越。

  第一,不宜提哪个地方率先实现工业化。东部离开西部的资源和劳动力,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同样,中西部的市场、技术和人才离不开东部的支持,全国一盘棋,要有全局观念。

  第二,从全国层面目前不宜过早提我国主要依靠服务业拉动经济。工业发展与服务业发展是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更多是工业的延伸。没有工业的充分发展,就没有雄厚的财政积累,也没有丰富的物质产品,服务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业不应被边缘化。

  第三,不能把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对立起来,更不能把工业“妖魔化”。不言而喻,工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伴生着能源资源的消耗和“三废”的排放。一方面工业文明可以与生态文明相统一,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使之控制在大自然可以承载、能够自我修复的范围内,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维系和增加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在重大项目决策时,应深入细致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防止不正确的舆论误导,要把人民群众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产能过剩必须标本兼治

  记者: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甚至有经济学家断言,继次贷危机、债务危机之后,下一步将是产能过剩的危机,您最近带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就“化解抑制产能过剩,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进行了专题调研,不知有哪些新的认识?

  李毅中: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出现的产能过剩可大体分为总量性过剩、结构性过剩和成长性过剩三类。总量性过剩是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绝对超过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如钢铁、电解铝和水泥行业;结构性过剩是行业的产能过剩集中在一些技术门槛低、投资成本少的低端产品上,而一些高端产品则供给不足,如玻璃和造船行业;成长性过剩指尚在发展中的行业或由于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掌握而过分扩张,或与当前需求低迷等阶段性因素密切相关,如风电设备制造、多晶硅和光伏产业。

  业界普遍认为产能利用率小于75%即为严重过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超出正常市场竞争范围。据不完全统计,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不足73%,风电设备制造产能利用率67%,光伏只有57%,多晶硅只有35%。低水平重复、产能严重过剩,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能源,大量排放“三废”,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加剧生态恶化;而且带来开工不足、价格下跌、企业亏损,不少企业停产、歇业;长期积累会造成企业破产,员工失业,银行呆坏账增加,潜伏风险和危机。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科学、全面、客观地统计产能,不要掩饰、不要打埋伏,正视严重性、危害性,增加紧迫感、危机感和化解动力。

  记者:您在工信部部长的任上时,淘汰落后产能、控制过剩产能就是一项重点工作。现在站在政协委员的角度,您认为阻碍化解产能过剩这项工作取得成效的原因在哪里?

  李毅中:关键还是认识问题不统一,如“宏观看过剩,微观看有市场”、“外地产能过剩,本地不过剩”、“其他行业过剩,本行业不过剩”、“今天过剩,明天不过剩”等不同看法,有的强调本地有条件,不看市场,不看全局,仍坚持投入。由于认识不一致,多年来决心不大,措施不力,效果不好,投资冲动不减,形势愈加严峻。

  其次,由于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价格不合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同时,不少地方通过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供地、不规范的“包税”税收减免等方式招商引资,违背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市场优胜劣汰机制被扭曲,诱发了盲目投资的冲动。

  第三,一些地方存在盲目的政绩观。受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用人制度和财税体制等因素影响,由于过分追求GDP,部分地方不顾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盲目上项目。如电解铝行业,在总能力2765万吨中,按照规定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审批的仅400多万吨。不少项目绕开有关规定,有的得到了地方的核准或备案,并给予了土地、环评审批、信贷支持和工商登记。

  第四,政府政策实施监管不到位。以钢铁行业为例,自2004年国家对钢铁主体项目实行核准制,同时以环评、土地、资本金比例等条件对钢铁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来,由于实施不坚决、监管不到位,收效不大,钢铁产能无序扩张,不合规产能比例高达6成,产品同质化严重。

  第五,企业投资的冲动性和盲目性。一些企业没有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某个时段看到某个行业盈利可观,便跟风而上,短时间内形成大量产能。还有由于市场信息失灵或误导,或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继续上马大型项目,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更加恶化。

  记者:有些企业抱怨,在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下,企业投资地方鼎力支持,抑制产能过剩提了多年,措施不少,但成效不大,企业也是受害者。请问如何才能让产能过剩不再重演?

  李毅中: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艰巨的工作。要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及“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把住源头,遏制新项目是化解的根本。建议相关部门按照“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的要求,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科学预测行业发展高峰期,严格按规划做好布局。一些严重过剩的行业尚有大量在建、拟建的产能,要严格市场准入,把好土地和信贷闸门,不环评、不审批、不放行。

  加快整治存量过剩产能是化解的当务之急。对存量过剩产能要采取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扩大需求和产业转移等综合方式进行治理,难度大、阻力大,需要政府强力推动,引导企业自觉执行。

  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是化解的治本之策。尤其是财、价、税、金融。加快资源税改革,扩大计征范围,加收资源占用费,加快征收环保税,对不符合标准的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征收消费税,废止不合理的税收减免、包税“优惠”,促使企业成本完整化,弱化项目投资冲动。

  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地方责任,强化行业协会和企业自律。建立工业信息化、发展改革与金融、财税、土地、环保、节能、资源等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情况检查作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

  ■重塑中国制造业优势

  记者:一些经济界人士曾坦言,制造业现在不挣钱,自然人人都争相从事虚拟经济,在各项成本都在高涨的今天,如何才能让从事实业的人致富光荣呢?

  李毅中: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逐年降低,一方面是成本升高,近三年企业人工成本年均增长15%-20%;另一方面是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连续17个月负增长,需求面持续疲软。如何提高实体经济的赢利能力?从改善外部环境讲,一是金融要全面支持实体经济,二是要进行结构性减税。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措施是多方面的。说得直白一点,重要的是银行要让利。贷款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不是抬高银行利润而是引入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确定利率走势,要让民营资本大量进入金融业,避免在竞争不充分情况下导致贷款利率再上浮。当前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应适度降低贷款利息,提高存款利息,减少存贷差,还利于企业,还利于民,给实体经济和民生注入活力。企业利润改善了,才能吸引社会投资。

  从今年8月1日起,我国暂免征收月销售额2万元以内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这项带有普惠性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能使600万户小微企业受惠,很受欢迎。但也有反映不解渴,每户每月顶多只有600元,希望加大力度。近来据统计,我国工商企业年龄在5年以下的竟占了一半。企业负担减轻后,集中财力搞技术、创品牌,才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才能长期存在。

  记者:您曾大力提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光伏等产业受到欧美国家的围剿,有人认为,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似乎都不甚理想,缺少政府关照的产业似乎发展还不错。对于政府如何作为抢占新的经济制高点,请问您的观点是什么?

  李毅中:这个提法有一定道理,但绝对了些。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不要去干预企业的微观行为,但政府不能不管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不能变,抓经济发展不能放松。新时期,政府要引导和支持企业构建新型产业发展形态和模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以光伏产业为例,确实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要原因是前几年我国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光伏电池制造过程存在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市场没有开拓就盲目发展,光伏电池主要靠出口,一旦碰到“双反”,不得不停工停产。这是一个教训,其他产业不该再走弯路,要把精力放在突破技术、降低成本和市场开拓上,先搞示范,培育市场,条件具备时再鼓励上马。

  同时,我们也有许多例子,如电视机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当我国企业还在为显像管电视激烈竞争时,国外厂商发展了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国产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一下跌到谷底。后来组织行业技术攻关,才缓解了被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该管的要管,不该管就不要管。哪些该管呢?一是行业规划、专项规划,政府要组织行业协会以及研究设计单位来做;二是规范、行业标准和门槛;三是组织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关;四是出台政策支持;五是体制机制的改革。

  记者: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口,依靠低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继续,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中低端的中国制造要向高端发展必然面临重重阻力,此时,国企民企亟待抛弃成见携手前行,对此,您有些什么建议?

  李毅中:今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将“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调发展”列为重点调研课题。我认为,国企民企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势互补,不可替代,同时都存在着差距。在新形势新情况下尤其要互相多看优点、查找自身不足、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对市场竞争中的问题不争论、不抱怨、不激化。“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还要同样接受社会监督,“四同”不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是公平的市场法则,但现实中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做到,需要端正舆论导向,落实相关法规和政策,努力营造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良好环境。

  如何进一步促进国企、民企融合发展,我的看法一是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鼓励大企业将关联的中小微企业纳入整体发展和专业分工体系,以业务为连接,形成产业联盟和产业集团。引导大型企业将产品和技术向中小微企业扩散、延伸,做好、做精产业链,形成综合配套的发展能力和互相支撑的发展体系。打造和完善产业链重点是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不要贴上所有制的标签,防止不正确的舆论炒作。二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破除所有制的界限,发挥国企民企各自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依托,加大兼并、联合、重组力度,通过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国企通过减持、扩股、发债等方式吸收民间资本;民企通过合伙、合作、股份化吸收社会资本包括国有资本,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践证明,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最好实现形式,也是国企民企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