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挥拳”治大气污染 专家称内容全面尚待细化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 庞无忌)在今年年初发生影响中国四分之一国土和近半数人口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后,中国政府将大气污染治理提上国家层面。
中国政府网12日公布了包含10条措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涵盖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治理减排到完善法规政策等多个领域的防治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评论称,该计划体现高层治理污染天气的积极态度和决心,不过在许多方面,措施设置以罗列为主,缺乏优先、长远、应急等不同的措施体系,尚待进一步细化。
宋国君认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以清洁能源替代燃煤以及提升燃油品质和标准等措施的确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不过,他也指出,诸如限制机动车保有量等措施实施代价很大,而且“如果不区分各类汽车的排放情况,仅做总量控制,可能会有失公平”。
“内容全面,仍待细化”,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对官方此番大气治理新政的第一印象。她认为,10条措施已为交通、能源结构、产业调整等多个领域提供方向性的防治措施,内容十分全面,不过每个领域均留有很大的完善和细化空间。
“下一步各个地方或会根据不同情况出台地方版的执行方案,包括参与部门、流程、监管方案等”,陈迎称,届时执行和监管的力度是最值得关注的,也是政策能否奏效的关键因素。
上海政法学院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革直言称,受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影响,“能保证环境不进一步恶化已属不易”,让民众产生直观的环境好转的感受更难实现。
以汽车为例,王文革对中新社记者指出,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国人对车的拥有量“只会增不会减”,即便在北京等特大城市采用摇号等方法限制机动车新增量,每年其总数也在持续攀升。
虽然在每个历史阶段,环保方面的政策一直在实施,不过王文革指出,此次的防治行动计划已提出具体的指标和明确的时间表,充分表明官方的治理态度。
不过王文革提醒,过去有些地方出现为了应付环境考核而临时关停企业或工业园区,之后重新开放的情形,实际上于减排并无实质上的意义。
而一些发达地区也出现过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向较为落后的地方转移、“换个地方继续排放”现象,没真正做到产业结构转型的要求。
针对新政策的实施难点,宋国君表示,工业企业的排污许可是守法和执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污染物的监测、记录、报告都需要建立在此基础上”,但排污许可证却并未在政策中有所体现。
另外,宋国君也指出,政策最为有效的细化方式是各城市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定,对于每日甚至每小时,一个城市的空气是否达标,其污染源、暴露人口情况等内容及时向社会披露。“如果仅采用年均值统计污染物达标与否,标准稍嫌宽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