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地方政府性债务持续膨胀 专家测算总额恐逾20万亿(2)

2013年09月17日 02: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共识

  评估债务风险亟须评级“把脉”

  伴随着地方政府性债务急剧上升的态势,通过科学的评级模型来判断其风险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分析认为,探索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全流程的市场化风险识别与控制体系,既具必然性,亦具紧迫性。

  中债资信表示,由于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依托于地方政府自身信用,与地方财政收支、物价稳定、产业结构紧密相连,其信用风险凸显出一定的特殊性、关联性、复杂性,进一步加大了风险研判的难度。因此,开展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对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助于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揭示,有助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透明度与规范性,有助于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的市场化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提早一步对地方政府信用评级进行研究是为未来地方政府自主发债进行技术准备。尽管目前大部分省市仍是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债券,但自2011年起,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四地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江苏省和山东省在2013年也获批加入到自行发债试点的行列中。“地方融资平台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它呢?根据国外的经验,需要给地方正规的发债途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指出。

  他表示,伴随着改革的深化,伴随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和金融支出责任进一步划分清楚,地方发债就一定能够成为我国制度的正式组成部分。“一旦发债就需要评级,评级就需要一个第三方机构。”李扬指出。

  据悉,中债资信和社科院双方的合作模式是: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将定期开展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基础评价指标评估工作,中债资信在参考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出具地 方 政 府 主 体 及 相 关 债项评级结果。

  而记者注意到,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业务也已经被更多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关注到。今年1月,评级机构大公也公开发布了它的研究成果———非西方新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据悉,大公地方政府评级信用方法是依据其独创的信用评级原理评判地方政府偿还能力的一般方法,适用于全球中央政府以外的各级政府信用评级。

  担忧

  评级地方政府信用难度不小

  地方政府是一类特殊的受评主体,在评级思路和要素等方面与工商企业有别。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在对美国地方政府评级时,均采用根据地方政府个体信用等级和外部支持因素,来综合评定地方政府的信用等级。借用三大评级机构的经验,本次社科院和中债资信对中国地方政府也采取“个体+支持”的评级思路,在充分考虑中国地方政府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归纳出地方政府自身的评级要素,以及外部支持评级要素,以此确立地方政府的评级方法。

  从评级要素上看,地方政府个体信用风险主要关注经济实力、财政实力、政府治理水平、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等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外部政府支持因素主要关注支持地方政府信用水平、政治重要性、经济重要性、道德风险和历史支持记录等四个评价指标。

  “给地方政府评级一定要兼顾到地区差异和地方政府换届的风险。”与会的一位银行业人士在发言时还指出。

  除此之外,参加研讨会的众多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为中国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级并非易事。

  中债资信评级总监钟用坦言,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目前仍处在“模拟盘”阶段。而在一些评级关键点上,也存在争议,比如我国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关系评价、能否变卖国有资产“救急”偿债等。另外,地方财政数据透明度差、相关财政数据和债务处理不够规范也给评级数据的获取和准确性带来挑战。

  “中国地方政府近年来不遗余力的利用地方金融资源来发展,政府对经济和金融介入的程度越来越深,这也给评级机构摸清地方政府的资产和债务带来更大难度。”一位与会专家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业内人士指出,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建立任重道远。地方债务评级并不是根据一年的数据就可以得出,需要一定的持续性。因此,虽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评级制度是大方向,但也很难一蹴而就。 □记者 张莫 钟源 北京报道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