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望中韩公共外交论坛为中韩注入正能量
首届中韩公共外交论坛9月24日在韩国首尔举行。中国外长王毅向论坛致贺信。率团参会的中国前外长、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在论坛致开幕辞时表示,希望公共外交论坛能为中韩关系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首届中韩公共外交论坛由中韩两国外交部合作举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共同承办。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为论坛发来的贺信中表示,中韩为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而举办首届中韩公共外交论坛,是两国友好交流的一件大事,必将为促进中韩公共外交合作和人文领域交流、深化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做出应有贡献。
“公共外交”作为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65年,由美国学者埃德蒙德·古利恩提出,当时对公共外交的理解更偏重于通过单向的宣传,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进而影响相关国家的政策。而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公共外交已经扩展到通过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国家之间开展双向的信息互动,影响国外公众,提高本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公共外交的实施主体也包括了政府、民间机构、媒体乃至公民自身。在为首届中韩公共外交论坛致开幕辞时,中国前外长、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表示,希望论坛能为中韩关系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中韩公共外交论坛是两国在公共外交领域进行合作的创新之举,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为中韩平等互利合作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愿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同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在公共外交领域加强交流和合作,增加相互信任与友谊。”
首届中韩公共外交论坛以“为心信之旅的相会”为主题。这一主题与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今年6月访华的主旨相同。在就中韩公共外交政策发表观点时,韩国外交部文化外交局局长韩忠熙认为,开展公共外交,关键在于敞开心扉、真诚沟通。“正如同本次论坛的主题——‘心信之旅’,我认为,公共外交需要两方面的重要因素,就是‘信任和真诚’,脱离了这两点,彼此间很难带来心与心的交流。如果不能以这种真诚的态度进行沟通的话,不仅是在两国人民之间,而且国与国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只要我们彼此间注意这两点,就可以发展成如中方所提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特别是青少年之间的交流,网民间的交流需要加强,特别是互联网上的舆论,可以说直接决定人们对对象国的形象或者一些认识,因此,有必要积极地应对互联网上的舆论。另外,公共外交在两国间政治、社会、经济等各领域的交流中起到非常正面的推动作用,因此,公共外交,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部分。”
2009年,公共外交首次被正式提上中国政府的议事日程。2012年11月,公共外交首次被写入中国执政党的政策文件。在24日的论坛上,中国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田琦介绍说,中国的公共外交以推动中外文明交流对话为己任,以增进相互认知、加强友好互信为宗旨,以促进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为目标。而在阐述如何看待包括“中国威胁论”在内的一些对于中国的负面评价时,田琦认为,当今外部世界对于中国还存在着不理解甚至抹黑的现象,而通过开展公共外交,可以让各国人民了解真实的中国。“外部世界对中国还存在一些不理解、不认同,甚至还存在一些抹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是现在国际的话语权不在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手中,目前每天发布的新闻,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媒体。另一方面,每天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总量,差距至少在7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外部世界认识中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主导下的媒体。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出于种种考虑,看待中国的时候还戴着有色眼镜,不认同中国的社会制度,对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也不认同。所以,需要通过开展公共外交,让国际社会了解全面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就是热爱和平,致力于与世界其他国家通过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来实现共同发展的中国。现在中国公共外交最大的任务,是要让世界适应和接受中国在快速发展、而且是在快速和平发展的现实,不要让外界感到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威胁。”
在本届论坛上,与会的中韩各界人士认为,应扩大两国政府、民间各层次交流,以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在论坛闭幕后,双方共同发表了《加强中韩公共合作建议书》。第二届中韩公共外交论坛将于2014年在中国举行。(记者 陈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