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杨秀萍:南海问题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

2013年09月26日 21: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雅加达9月26日电 (记者 顾时宏)中国驻东盟大使杨秀萍26日在雅加达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间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东盟不是有关争端的当事方,南海问题也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

  杨秀萍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南海问题应由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和平解决。

  她指出,不可否认,近来个别国家不断炒作,挑起事端,妄图将南海问题复杂化、扩大化,推到中国与东盟关系层面,并将自身立场强加给东盟,这对中国—东盟关系形成了一定的干扰,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不符合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的整体利益。

  杨秀萍说,中国与东盟战略关系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不应被个别问题所定义,不能让个别问题影响双方友好合作大局。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符合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利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中国与东盟国家应该继续推进《宣言》全面有效落实,在落实《宣言》的基础上就“南海行为准则”进行磋商,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谈到中方如何看待“南海行为准则”时,杨秀萍表示,中方对制定“准则”一直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具体立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准则”的宗旨是为了增进互信,促进合作,不是用于解决争议,具体争议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解决。

  第二,制订“准则”是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一部分,要在全面有效落实《宣言》过程中循序渐进加以推进,“准则”不能取代《宣言》。

  第三,“准则”应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照顾所有各方舒适度。不应把个别或几个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

  第四,在“准则”磋商过程中,各方均应为此创造氛围和条件,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以免磋商进程出现不必要的曲折和反复。

  杨秀萍指出,今年9月中旬,落实《宣言》第六次高官会和第九次联合工作组会议在中国苏州举行。各方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就进一步全面有效落实《宣言》、加强海上务实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在落实《宣言》框架下就“准则”举行了磋商。在“准则”磋商中,与会各方同意遵循“循序渐进、协商一致”的磋商思路,从梳理共识开始,逐步扩大共识、缩小分歧,在全面有效落实《宣言》的过程中,继续稳步推进“准则”的进程。会议决定授权联合工作组就“准则”进行具体磋商,并同意采取步骤成立名人专家小组。

  可以说,目前中国与东盟就“准则”问题保持了良好的磋商势头。中国政府有信心、有能力与东盟国家一道,妥善处理南海问题,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问及美国近期采取的“再平衡”政策对中国东盟关系有何影响?杨秀萍大使指出,自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后,外界对该战略对中美关系、地区局势的影响有各种猜测与判断。许多人认为中美间在东亚、东南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美关系的对抗性将超过合作性。地区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将不得不在中美之间选择其一。她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不全面的。

  杨秀萍分析说,首先,美国与地区国家长期保持着非常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从未离开过这个地区,何谈“重返亚太”?美方多次表示,其“再平衡”政策不针对中国,目的也非遏制中国,强调其“再平衡”政策并非只包含军事,也包括经济合作。我们欢迎美方的表态,愿意继续观察实际情况,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其次,中国和美国都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美双方正在寻求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方认为,这种新型大国关系包含几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这种关系应该是不冲突、不对抗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相反;二是这种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关系,即相互尊重各自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核心利益、以及文化习惯;三是这种关系应该是互利共赢的,而非“零和博弈”。

  杨秀萍说,中国一贯奉行开放、包容、共赢的亚太观念,从未将亚太视为封闭的区域,也从不认为亚太合作具有排他性。中方欢迎美方以积极的姿态、建设性地参与亚太事务,乐见美亚太战略向着更符合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和地区国家普遍愿望的方向发展。地区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无需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不应、也不会受到美“再平衡”政策的影响。我们愿意与美国以及地区其他国家一道,共同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