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克强详解蓝图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致力共融

2013年10月10日 00: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电 题:李克强详解“钻石十年”蓝图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致力共融

  中新社记者 董冠洋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日开始其就任国务院总理后的首次东南亚访问之行。在当日下午举行的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详细阐释了“钻石十年”蓝图,并特别提出了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的愿景。

  多位专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区升级版将实现中国-东盟关系从“量的扩张”到“质的升华”,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为分歧领域探索新平台,实现利益的深度共享和融合。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在过去的“黄金十年”中,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双方贸易额达到4000多亿美元,为10年前的5倍;相互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为10年前的3倍。

  受益于自贸区红利的同时,高速发展的经贸关系也对现有自贸协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李克强此前在接受东盟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的,双方要在“黄金十年”的基础上,寻求新的战略突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就下一个“钻石十年”,李克强9日提出,深化合作的关键是聚焦经济发展。双方应把握机遇,推动中国-东盟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合作。在双方“2+7合作框架”设想中,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无疑是值得瞩目的焦点之一。

  “原有自贸区主要涉及传统贸易和投资,对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并未涉及”,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分析,未来十年,中国和东盟须逐步兑现已有承诺,建成一个没有障碍的区域大市场,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全方位合作。

  在外交学院教授苏浩看来,“如果说中国-东盟关系过去的发展是‘量的扩张’,那么未来的发展将是‘质的升华’”。他认为,仅仅以互补方式进行货物贸易是不够的,中国-东盟间应形成产销相连、深度连接的完整产业链条,使双方在经济上密切联系并相互依托,实现真正的升级。

  “中国-东盟应考虑做一个更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告诉中新社记者,更高标准意味着双方需要推动生产贸易、金融、基础设施这三条供应链更显著的互联互通。

  不言而喻,“钻石十年”的贸易升级、产业融合离不开大量资金往来,这就要求中国-东盟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为加强本地区金融合作、防范风险,李克强建议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和范围,扩大跨境贸易本币结算试点,发挥好中国-东盟银联体作用。

  李向阳分析,近年来东盟与中国经济周期相关性越来越高,而与发达国家错位,特别是美国今年提出的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持续搅动东南亚资本市场,“要维护地区整体经济的稳定离不开金融的稳定”。同时,扩大双边本币互换和结算的规模还将有效降低区内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和结算成本。

  在探讨“升级版”图景时,多位专家将目光投向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当日讲话中,李克强特别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东盟及本地区的互联互通提供融资平台。

  “东盟地区,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有大量的过剩储蓄和外汇储备,但客观上很大部分并未转化为有效投资”,李向阳分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能够将互联互通与金融合作有机结合。

  苏浩亦指出,公路、铁路、航运、油气管道的跨国界互联互通将中国与东盟在地缘上更加紧密地联接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东盟经济联系的融合程度。

  中国与东盟在地理上相互毗邻,历史上渊源深远,文化上联系紧密。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曾为双方经贸、文化往来打通经络,而此次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进一步为双方,甚至在分歧领域探索新的合作平台。“海上丝绸之路的特别意义在于,中国的发展将给周边国家带来机会,带来经济发展的引擎”,苏浩分析。

  就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结束东南亚之行后,李克强此访紧密衔接。可以看出,中国领导人的频密到访,进一步凸显与邻国塑造互惠共赢格局的战略思维信心,也表明了坚定的“惠邻”立场。诚如李克强所言,中国愿与东盟永远为伴,永远为友,真诚合作,共同为造福亚洲乃至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