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克强出访盘点:多管齐下促自贸区升级 收获好评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0月19日 16: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10月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出席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图为李克强总理在会上讲话。中新社发 郭金超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电 10月7日至10月1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对文莱、泰国和越南进行正式访问。

  中方在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打出的今后10年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突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得到了东盟国家与会国领导人的普遍赞同。李克强亦通过多方努力,为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打造钻石十年打下坚实基础。

  “2+7框架”力促自贸区升级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在过去的“黄金十年”中,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双方贸易额达到4000多亿美元,为10年前的5倍;相互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为10年前的3倍。

  受益于自贸区红利的同时,高速发展的经贸关系也对现有自贸协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李克强此前在接受东盟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的,双方要在“黄金十年”的基础上,寻求新的战略突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就下一个“钻石十年”,李克强9日提出,深化合作的关键是聚焦经济发展。双方应把握机遇,推动中国-东盟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合作。在双方“2+7合作框架”设想中,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无疑是值得瞩目的焦点之一。

  “原有自贸区主要涉及传统贸易和投资,对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并未涉及”,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分析,未来十年,中国和东盟须逐步兑现已有承诺,建成一个没有障碍的区域大市场,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全方位合作。

  在外交学院教授苏浩看来,“如果说中国-东盟关系过去的发展是‘量的扩张’,那么未来的发展将是‘质的升华’”。他认为,仅仅以互补方式进行货物贸易是不够的,中国-东盟间应形成产销相连、深度连接的完整产业链条,使双方在经济上密切联系并相互依托,实现真正的升级。

  “中国-东盟应考虑做一个更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告诉中新社记者,更高标准意味着双方将推动生产贸易、金融、基础设施这三条供应链更显著的互联互通。

  存量增量并重推动互联互通

  为推动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从量的扩张走向质、量并重,李克强此番做了两手功课。首先是继续做强具有互补特性的货物贸易。这一特点在被媒体戏称为“大米换高铁”的安排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访问泰国时,李克强承诺,中方愿支持本国企业在今后5年内进口100万吨泰国大米,并向泰国展示了中方在高铁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实力。

  不过,只有生产贸易的增长远不足以推动中国和东盟关系的升级质变。因此,在生产贸易领域之外,李克强此番也力图推动中国和东盟在基础设施、金融这两条供应链上也能够更显著的互联互通。

  对于前述的“高铁换大米”,中国前任驻泰国大使张九桓告诉中新社记者,李克强在泰国推介高铁,不仅能促进两国推动货物贸易,还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推动泛亚铁路建设,促进区域互联互通,改善东南亚半岛物流、货运及双边贸易。

  在“2+7合作框架”中,李克强提出的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亦能够将基础设施和金融的互联互通结合起来,双头并进。

  李向阳告诉中新网记者,该银行的建立将有望提速中国和东盟在公路、铁路、航运、油气管道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从而将彼此在地缘上更加紧密地联接在一起。

  此外,李克强也着力加强旅游文化领域的交流,通过互免签证等系列手段,来推动互联互通的深化。

  作为泰国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中国赴泰游客人数近年来成倍上涨。据统计,2012年入泰的中国游客达到280万人次。2013年仅上半年入泰的中国游客已达220万人次,预计全年将超过400万人次。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指出,旅游业是泰国的支柱产业,对中国旅客“免签”,一方面将便利出行,进一步增加中国游客数量,另一方面也会吸引更多泰国商客赴华旅游和投资。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