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加强周边是中国外交的战略“再平衡”
10月24日至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会议规格极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以“周边外交”为主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未来5到10年中国周边外交“把脉”。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最近几年,中日、中菲关系都出现了一些波折,南海局势波诡云谲。随着美国实施亚太战略“再平衡”,加强在中国周边的存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有明显恶化趋势。面对变化的周边环境,加强周边是中国外交的战略“再平衡”。
中国周边国家多样性、差异性突出,与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联系十分密切,良好的周边外交对维护好、利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意义重大。
要使周边外交取得实效,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词:
一是“共同发展”。中国要以更自信、更开放的姿态来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把共同利益这个蛋糕做大做强,让中国的快速发展惠及更多周边国家。通过共同发展,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加深。搭上中国经济这班顺风车,是周边国家的重要机遇;中国也从共同发展中获益。通过国家利益这一纽带,把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效转化为外交实力。
二是“互联互通”。这包括交通设施为基础的“硬件”联通和人文情感为基础的“软件”联通。
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交通更便捷,将为经济合作及人文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
和欧美国家比起来,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的人文往来严重滞后。地理上接近并不必然带来情感上的亲近,中国民众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对部分周边国家显得陌生。巩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要全方位扩大科教、旅游、地方合作,运用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多种手段,使民众间的关系亲切起来。
通过“软件”联通,让周边国家充分感受到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以及与他们真诚合作的愿望,培养相互之间的认同,增强中国发展道路的吸引力,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是“命运共同体”。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随着相互依存的加深,区域内国家的命运将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国若发生战乱,不仅该国国内生灵涂炭,而且大量难民外逃对相邻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诸如应对跨境贩毒、打击恐怖主义等,都需要相关国家的配合。
国际关系的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会外溢到安全等领域,如欧盟、东盟发展所体现的。随着经贸合作的扩大和互联互通,相互认同进一步增强,减少相关国家“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他国”的疑虑状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深植,有望进一步深化安全合作。
四是“战略统筹”。正确研判大势、进行战略统筹是外交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周边外交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以对日关系为例,目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为实现修改和平宪法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目标,日本领导人一方面寻求美国支持,另一方面靠打“中国牌”和“韩国牌”等来减少国内和平主义力量的牵制。
因此,对日政策要放在中—美—日三角,乃至全球视野中来加以统筹。相关外交政策要评估对日本民意的影响,一味的强硬政策是正中日右翼势力的“下怀”,将助推日本实现“正常国家”目标。
同时,在右翼势力的推动下,日本甚至可能在中期内成为“正常国家”。如何与一个“正常国家”的日本打交道,需要提前进行战略应对。
周边地区与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可以预见,周边外交的地位将日益上升。周边关系将是中国能否和平发展的试金石。在“亲、诚、惠、容”新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周边外交有望取得新突破。
( 李定华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