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令人神往的未来中国

2013年12月18日 10:2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日前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中“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表述让人不由得遐想:未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何种变化?

  人口城镇化将成重头戏

  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是此次城镇化工作会议所强调的。

  专家指出,以往我国城镇化的突出表现是,土地的城镇化优先于人口的城镇化,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增长比城市人口的增长要高好几倍;而城市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制造业的工人——农民工,他们是未“城镇化”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2%,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

  实际上,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因此,会议提出的推进城镇化的第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认为,目前农村有2.8亿劳动力,有800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已有所余;其他2亿人来到城市后,由于制造业吸纳劳动力的量已经趋于饱和,而服务业的就业容量还很大。“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例只有36%,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50%,全世界平均水平是62%。因此,我国服务业将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对于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落户问题,中央明确,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陈淮认为,这意味着,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将严格控制人口涌入;而对于很多省会城市如太原、郑州等,将有选择地发展人口;此外,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将不断扩张其户籍人口规模。“若干年之后,预计中国人口将有8-9亿人住在中等城市当中,有2亿人左右在特大城市,有1-1.5亿人在城镇,有1亿人在农村。”

  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前几年,各地争相建设超大规模的城市,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让城市的专业化程度很低,各城市同构化严重。

  吴敬琏近日在中欧管理工商学院论坛上指出,中国城市的行政级别导致城市发展不均衡。中国有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和乡镇,“层级制的城市行政结构,造成现在小城市很偏枯,而大城市扩张得非常厉害。”

  中央要求,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城镇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人的集聚。

  一位海归创业者告诉记者,在硅谷的咖啡馆里,一帮人坐下来谈一谈,就会有好点子出来。而在中国,要想做好专业,非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不可,在中小城市根本找不到人交流。“本来专业很棒,在小地方呆几年以后,技术上就落后了。”

  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预计,中国将来一定会发展出诸多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届时很多大企业会把总部搬到这些小城镇上。

  顺势而为建设融入自然的美丽城镇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的问题。专家分析说,此次中央定调城镇化要“顺势而为”,无疑是要解决体制上的问题,重新界定市场的职责,提高城市化本身和建成城市的效率。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负面效应普遍显现。一些地方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较为严重。

  因此,“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成为主要任务之一。城镇建设,要实事求地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

  “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表示,中央强调指出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实际上已经否定了人为造城、大拆大建的原有思路。

  可以预见,新一轮城镇化进程将坚持生态文明,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在不远的未来,一大批有传承文化、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将现身于华夏大地。 (记者 郑钧天)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