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雪龙号”成员发邮件报平安 称相比海冰更怕风

2014年01月09日 13:25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雪龙号”成员发邮件报平安称相比海冰更怕风
    刘梦坛的同事给记者展示刘梦坛从“雪龙”号上发来的邮件。记者 陈之焕 摄

  7日,在南极被困多日的“雪龙”号成功闯出重冰区,截至8日,“雪龙”号上4位来自青岛的科考人员都向单位及同事发了邮件报平安。极地科考很辛苦,对科考人员来说,被浮冰围困更是常事,有的甚至被困过二三十天。

  “雪龙”号上发邮件 像快递一样分批次

  经过14个小时的艰难破冰,7日晚6时许,“雪龙”号成功突围,进入清水区航行。当晚从新闻上得知这个消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研究室工程师王海员很兴奋:“终于出来了!”

  王海员立即拿起手机给同事高立宝发短信,分享这个好消息。在“雪龙”号上,有两名来自他们所里的科研人员,一名是同一个研究室的同事郭延良,另一名是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的研二学生马龙,都是年轻的小伙子。郭延良主要研究走航水文和气象观测,马龙则专攻地球物理测量。

  7日晚7点30分,高立宝的邮箱多了封邮件,是郭延良发来的,写着:“目前我们船已经突出厚冰区了,在正常航行。”

  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副主任郑彦鹏的邮箱里,也收到了一封学生马龙的邮件。马龙在信中说,船只被困的这几天,他尽自己最大能力做一些事,并为“雪龙”这个集体感到骄傲,尤其是涉险救人以及被困期间许多倒班人员24小时连轴转的精神让他非常敬佩。

  “雪龙”号上,还有两名科考人员来自青岛,他们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刘梦坛和张晔。8日,他俩的同事也都收到了平安信。

  “‘雪龙’号被困后,5天内,我们收到了他们发过来的3封邮件。”王海员告诉记者,“雪龙”号上的科考人员都是通过卫星电话或电子邮件与外界联系,花费较高。“收发邮件都不是即时的,而是分批次。像发快递一样,每天统一发一两次。”王海员介绍。

  科考人员多有被困经历,有人曾受困20天

  “雪龙”号被困外界都很关注,也很担心,不过,在有多次科考经历的郑彦鹏等人看来,“雪龙”号突围是意料之中。其实,多位受访的参与过极地科考的人大多表示,自己也有过海上被困的经历。

  在郑彦鹏看来,被困浮冰是一件很常见的事,相比被困冰上,科研人员更担心遇到大风或气旋。“海上起风后吹起的浪带来的威力是很大的,有时大浪高达8米,船左右颠簸。”郑彦鹏说,有时出海科考遇到大风,他们甚至选择往浮冰区开,以减少大浪对船的冲击。

  王海员透露,在他赴南极考察期间也曾遇到过一些海上难题,都顺利渡过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陶振钺说,去年,他去北极科考被困了20天,科考船才破冰出来。

  1月5日刘梦坛给他所在组的同事发来的报平安信里说:“国内的报道可能太多了,造成外界对我们目前情况存在一些误解。其实没事的,据说以前‘雪龙’也有被浮冰围困的经历。船上最近组织我们参加了很多文体活动,现在船上人员情绪都很稳定,我们都觉得这种事情挺正常的。”

  不过,郑彦鹏认为,“雪龙”号此次被困是因为对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伸出了援手,在海阔人稀的南极,传递了国际救援的正能量。“不分国籍、不分肤色的救援,也是白求恩精神的接续。”郑彦鹏说,在那儿大家都可能会遇到困难,今天你帮我,明天可能就是我帮你。(记者 李珍梅 陈之焕 实习生 沈顺丽 王洪英)

【编辑:杜雯雯】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