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力求破解“城市病” 成两会热点话题
北京市“两会”正在举行,但雾霾再次笼罩京城,环保部门也发出了今年首次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挥之不去的雾霾,成为会议的热点话题。
除了空气污染,如何治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水资源紧张等交织而成的“城市病”,也成为今年北京市“两会”的热议话题。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坦言,北京市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但在长期发展中,也积累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城市病”,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是现阶段躲不开、绕不过的发展难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首都形象,关系发展全局,必须严肃面对、标本兼治。”王安顺说。
在一系列“城市病”中,人口过快增长是“病根”。据官方统计,近十多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超60万人,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达2069万人,已经远远超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的调控目标。
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近年来北京市水资源总量约25亿立方米,2012年全市用水总量约为36亿立方米,十多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增加从外省调水才能“解渴”。
交通方面,地面拥堵、汽车怠速、超标排放尾气早已不是新鲜事。尽管北京地铁开通里程在2013年底已达465公里,跻身世界大城市前列,却也拥挤不堪。
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与过快增长的人口、车辆数量密切相关。尽管实施摇号限购,但北京仍以每年仍增加20多万辆机动车,2013年底机动车总数超过540万辆。
“要从落实城市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构、调控资源配置、加强规划引导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控制人口规模的治本之策。”王安顺在部署今年工作时,明确了今年人口规模调控的目标:“切实把常住人口增速降下来”。
控制人口规模的根本,必须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与会的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已成共识。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认为,北京“城市病”问题的症结是太多功能集中在中心城区,且功能间冲突得厉害,实现功能在市域和区域合理分布,是总体规划方向。“我们的思路是通过功能的纾解,带动人口的转移。”
专家表示,北京市中心城区集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于一体,其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等众多优势,强烈吸引各地人口和企业聚集,亟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西城区的“动批”搬迁便是一例。按照规划,有着20多年历史的“淘衣圣地”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将外迁至市郊或其他省市。北京市副市长陈刚表示,为改变北京市中心城区人口过度聚集,未来还将有多个中心区小商品交易市场、大型医院涉及整治和外迁。
“人口迁移是需要把人引导出去、并非简单推出去。”北京市人大代表、朝阳区区委书记程连元指出,比如,百姓从城市中心区迁出,但城郊的教育水平、就业水平都应该匹配,这样才能真正疏解城市功能。
王安顺表示,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治理“城市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修改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乡功能和空间布局,坚决扭转城市发展“摊大饼”。
据介绍,北京市将把通州城市副中心以及周边多个新城作为发展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尽快建设成为优化城市布局的重要载体。
此外,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也成为北京治理“城市病”的一个重要方向。北京市政协委员方炎说,应该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利于北京及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赵仁伟 倪元锦 赵琬微 参与记者:王晓洁、郭宇靖、孔祥鑫)
专题:聚焦2014年地方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