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起航 联动共同市场
中新社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 董冠洋)2014年,中国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收获了沿途的良好回应。人们期待,历史上曾经带来繁荣富足的海上大通道,在新的时代串起一衣带水的明珠,辐射新的活力。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演讲时提议,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年伊始,中国邀请印度、斯里兰卡共建“海上丝绸之路”,获积极响应。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多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甚至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形成覆盖数十亿人口的共同市场,未来或将从“量的扩张”至“质的升华”,实现利益的深度共享融合。
“海上丝路的复兴是重寻与历史的契合”,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对中新社记者说。诚然,这一愿景首先在东盟语境下提出,但这并不会是终点。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曾是横跨大洋、连接欧亚的大动脉。本月,中国外交部首次详细阐释了“海上丝绸之路”内涵,即发掘古丝绸之路特有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价值和理念,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实现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那么,海上丝绸之路究竟能给沿途各国带来什么呢?
东南亚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以此为例或可见一斑。通过携手打造共同市场,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3年,双方贸易额达到4436.1亿美元,为10年前的5倍多;相互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增速持续领跑。
放眼未来,双方经贸升级的“钻石十年”新局开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亦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提出续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
最直观的是,双方天然互补的贸易将升级。“如果说中国-东盟过去是‘量的扩张’,那么未来将是‘质的升华’”,在外交学院教授苏浩看来,中国-东盟间应形成产销相连、深度连接的完整产业链条,使双方经济密切联系、相互依托。
事实上,中国已倡议中国-东盟开展新一批服务贸易承诺谈判,力争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今后八年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
此外,鉴于地缘和技术能力的互补,中国与东盟、南亚甚至更广地区在推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电信、能源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也大有可为。目前,中国官方已倡议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优先为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双方跨境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可以预见,“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各具禀赋优势和发展需求,愿景的契合、合作经络的通畅将带来“1+1大于2”的效应。
当然,外界也注意到,过去两年,这片蔚蓝大海并不平静。有人因此担忧各方合作前景。但在多位专家看来,正如古时丝绸之路在促进贸易的同时,加强了相互价值观的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将为正视问题、解决分歧破冰清障。
对于中国而言,“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绝非空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赫然在列。2014年,官方亦首次将此纳入全年工作任务,要求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当前,四川、广西、海南等十余省市区已活跃起来,争抢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机遇。
历史和地缘赋予了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切不断的纽带。重新焕发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力,深度融合各方利益,增强战略互信,才能为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源源动力。(完)
专题:新世纪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