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国家公祭是对和平的促进

2014年02月26日 09:2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国家公祭是对和平的促进——对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5日下午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这意味着我国将以立法形式设立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难掩激动心情。

  设立国家公祭日对逝者是种慰藉

  朱成山告诉记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很激动。设立国家公祭日,符合人民的呼声,符合国际惯例,不仅是对江苏省南京市连续20年举办这个活动的一个再提升,对当下日本右翼也是一种应对,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对自己说‘第21次是国家公祭’,想到这个,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做的工作没有白费。”

  “更重要的一点,幸存者的年龄已经很大,近年来相继离开人世,健在的幸存者只有100多人。像夏淑琴(1929年生)老人,尽管官司打赢了,仍不断遭受日本右翼的指责,一再忍受二次加害。我想,如能通过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公祭日,对在世的幸存者和死难者遗属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慰藉。”朱成山说。

  早在二十年前就发起了集体纪念活动

  朱成山介绍,“1985年8月,纪念馆在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上建成,我1992年任馆长。1994年8月,我与幸存者夏淑琴受日本民间团体邀请赴日,向日本公众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当夏淑琴在台上悲愤控诉时,台下受到震撼的许多日本人边听边流泪,还争先恐后提问了解当年的史实,引起了很大关注。后来在广岛和长崎,我看到,他们对当年原子弹爆炸纪念的规模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集会最大规模超过10万人,首相、各大党领袖、议会议长等核心人物都参加,首相还发表简短讲话。”

  “我当时很感慨,回来之后我立即建议省市有关部门,1994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57周年祭日,南京各界第一次在纪念馆举行悼念30万遇难同胞的纪念活动。”朱成山说。

  和平不是空话,和平要有行动

  “12月13日的纪念活动形式如果逐渐固定下来,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在和平年代举行集会纪念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朱成山认为,和平不是一句空话,和平是要有行动的。我们要维护和平,就要以史为鉴,启迪人们为了亚洲和平、世界和平不要再发生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人类浩劫,人的生命应该得到尊重,和平应该要得到尊重,忘记历史是对和平的挑战。为了维护和平生存的环境。

  朱成山表示,“设立这样一个公祭日不仅仅是对我们中国人,我想对东亚和平,世界和平也是一个促进。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建馆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收集史料、寻访幸存者、举办史实展,与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行径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纪念馆已成为有国际影响的教育、研究基地和开展对外宣传、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每年的12月13日,通过烛光祭、撞响和平钟、拉响防空警报等形式,来自全世界的和平爱好者都聚集到纪念馆参与这项公祭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提升为国家公祭活动势必引发更大关注

  朱成山介绍,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遇难国民。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公祭当日,国家元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

  反观我国,作为二战的重要参战国、受害国、胜利国,目前却没有类似国家公祭的日子。国内目前对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纪念的规模和级别既不匹配其历史地位,也不符合国际惯例。从地方来讲,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纪念活动一直停留在地方层面,倒是海外华人,每年都会在各自所在地进行隆重集会进行悼念。因此,参照国际惯例,将地方纪念活动提升为国家公祭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大家关心的如能确定为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的纪念活动今后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朱成山认为,“目前来看,下一步如何具体实施还要重新讨论,规模和层级会有提升。过去由江苏省、南京市的领导上升到由国家领导参与。此外,过去我们邀请民间的国际友人参与纪念活动,今后将会上升到邀请国际上的政要、前政要、一些驻华的使节、国际上的媒体他们来参加,势必在国际上引发更大的关注。”(记者 蒋芳、蔡玉高)

【编辑:燕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