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经济指标传递积极信号 彰显发展理念的转变
制图:邱玥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如何科学把脉当前经济形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解难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2013年,世界经济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中国经济砥砺前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主动放慢GDP增速、第三产业增加值首超第二产业、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创10年新低——3个指标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更彰显了发展理念的转变。
下调GDP增速:主动放慢为了走得更好
近期,各省区市陆续公布了今年GDP的增长目标。与上年相比,超过60%的省份在制定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时,主动下调了GDP增长目标。
放慢脚步,是为了走得更好。“要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增长速度的“换挡期”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经济增速放慢才有空间去调结构,去完成提质增效。
一个时期,少数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都持审慎态度,增长乏力、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内需增长不足等话题一再被放大、热炒。姚景源表示:“二三十年前,国际上就有‘中国崩溃论’,结果我们从一个改革开放前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速在世界范围内仍很高。”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中国经济体量已很大,现在增长1个百分点和过去增长1个百分点所付出的努力、所消耗的资源都不可同日而语。”
“三产”首超“二产”:产业结构变化可喜
从千方百计向过剩产能开刀到鼓励小微企业发展,从大规模结构性减税到金融投资政策配套的跟进,2013年,一项项改革举措优化了经济结构,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96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比第二产业多出12520亿元,增速快了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巨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第三产业就业、能耗污染更低,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结构升级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GDP构成的“主力军”,无论是GDP占比还是增长速度都绝对领先。从最近10年看,除2008年第三产业增速高出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外,其余年份在增速方面均“跑输”。
“可以说,2013年的结构调整为2014年经济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说,未来提质增效的任务还很重,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解难题。
基尼系数10年最低:弥合城乡差距有保障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是0.479,2005年为0.485,2007年为0.484,2012年为0.474,而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为10年来的最低值。
与之相关,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3.03:1,为10年来最低。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意义重大。从中可以看出,收入分配改革既有“顶层设计”,也在“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在加强,弥合城乡差距将有更多制度保障。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中国经济必将迈进新的春天。(本报记者 冯 蕾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