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报告首添“履职”新篇
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新社发 刘震 摄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题:政协报告首添“履职”新篇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话不讲不透,理不辩不明。3日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新增一章,专讲人民政协的“话语权”。重申“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新提出三个“最大”,即“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
这是俞正声当选全国政协主席后,首次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会作工作报告。
报告突破延续多年的“回顾”与“前瞻”两部式结构,新增第三部分,谈“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履职能力建设”。报告全文9000余字,该部分2000余字。“协商”与“民主”为高频词,其中“民主”出现12次。
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政协报告新增章节也开宗明义提出“着力推进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强调进一步改进履职方式、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履职实效,努力发挥更大作用。
有海外媒体曾称政协委员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花瓶”,也有政协委员谈建言时说,“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随着中国协商民主的逐年进步,上述说法已在民众视听中渐行渐远。
但仅把“政协委员”当作一个荣誉的“名片儿委员”、“头衔委员”现象依然存在。日前黄峰平、杨刚、李崇禧、刘迎霞四人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撤销全国政协委员资格。俞正声曾指出,这些人的问题虽然大多与政协工作无关,但对政协形象损害很大。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不能只要荣誉和光环,不讲责任和奉献。
人民政协如何履职?话语权“根”在何处?怎样促使和保障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报告新增章节详细解答,文风平易。
“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报告谈到政协要紧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时强调,坚持求同存异、民主协商,坦率务实地交换意见,真诚相待、肝胆相照,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倾向。
同时提出三个“最大”: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这似乎可看为履职总目标。
随后报告所提出的,似为实现总目标之途径: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需要更多更好地搭建平台,拓展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让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
报告强调“平台很必要,宽松和谐的环境更重要”,在政协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
人民政协拥有的重要话语权和广泛影响力来自哪里?报告认为,其很大程度上靠所提意见、建议的质量和可行性,靠对复杂问题的正确见解和工作的预见性。因而报告指出,政协的各种履职活动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不求题目大,求切中要害”。
报告讲到议政建言要在深入研究论证基础上,努力做到言之有据、不道听途说,言之有理、不主观臆断,言之有度、不偏激偏执,言之有物、不大而化之,使提出的对策建议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具有可操作性。
上述之目标、方法如何保障实现?报告最后强调要有“必要的制度保证”,通过制度实现规范化程序化,“使各项工作保持经常性和有效性,避免随意性和流于形式”。
“增强履职实效”、“促进协商成果转化应用”、“使对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该章节多处强调,凸显实干之意。
“报告新增章节把委员的履职意识提高到承担国家命运的高度。”全国政协委员何香久如是认为。这位曾与农民工共啃馒头、同睡桥洞,写出相关提案的委员表示,从政协委员个人履职讲,要接地气才有底气,深入生活调查才能写出好提案。提案办理和回复牵一发动全身,敷衍做提案,实际上是制造了一个麻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