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法治社会面临“供需”不平衡矛盾
3月10日下午3时,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图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新社发 金硕 摄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 陈建)在经济层面,中国正面临产能过剩的困扰;但在法治社会层面,“供不应求”的现象广泛存在。即便在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案件多、法官少的问题都很突出。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律师出身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大进这样表达不满:“都说要在个案当中体现司法的公平正义。可老百姓打场官司,却遇到立案难。连法院的大门都进不去、连诉权都没有,谈何公平正义?”
当过9年北京市公安局局长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振川呼吁,面对日益严峻的反恐防暴形势,应尽快修改警察法,以便在突发危急时刻,让警察们能依法、快速、便利地使用武器。
北京市检察院检察长池强希望,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并构成犯罪的渎职行为,要坚决依法从严惩处,倒逼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凡此种种,都牵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但是,有足够多忠于法律、秉公裁判的法官吗?再进一步,做出的判决,能起到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作用吗?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慕平与其他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审议“两高”工作报告时,摊开一本账:北京市法院有职称的法官是4168人。去年北京法院收案42万件,相当于全市每名法官年均结案100多件。
近年来,最高国家司法机关大力推行审判流程和庭审公开、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以公开促公平、公正,提高办案质量,提升法院公信力。从今年开始,北京市法院上网了所有生效裁判文书,民众能自由查看法官们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裁判说理、法律适用等是否于法有据、公平公正。
慕平说,法官要依法独立承担审判责任。裁判文书上网公开,令法官们压力大增,“对文书的制作,更加认真、用心了”。
面对社会日益增多的法治需求,以及提高办案质量的硬任务,即使在北京,审判力量也出现“刚性”不足的状况:一些刚迈出校门的学生,当两三年书记员后就当法官,虽然法学理论基础比较好,但社会阅历和独立审判经验不足。慕平承认:“法官速成,素质跟不上审判需求”,只好由经验丰富的法官,有时是院长、庭长、副庭长们投入精力,加强对审判的监督指导和管理。
以北京市法院为例,现有院长、庭长、副庭长886位,他们虽然经验丰富,但自身办案较少。此外,全市法院的行政、后勤保障等综合部门中,有法官职称者600多人。换句话说,北京市4000多位法官中,超过1/3不在审判一线。
能把所有合格的人力都调到一线去判案吗?近年来,北京市法院系统把增加的编制大量投入法官岗位,结果,书记员等司法辅助人员的比例又相对下降,一些法官只得返回头去做助理工作。
在生效裁判文书上网过程中,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法院系统要研发专门软件,凡涉及当事人纯属个人隐私的部分,必须筛选、隐去相关信息。这类专业性强的工作也给法院系统带来不小压力。
进入门槛高、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经济收入低、晋升空间小……慕平透露,2008-2013年,北京市有500多名法官离开法院,流向企业、政府部门,“当了法官还要当长官,走的大部分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赵凯建议,应解决法官、检察官们的待遇和管理分类问题,真正使他们工作有尊严,付出和回报相当,缓解案多人少、人员流失、法官断层现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