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文化礼堂要建 古村落“基因”更要保
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为当代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村民安放心灵、寻找归属和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去年,我省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列为年度十件实事项目之一,旨在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来自浙江的代表委员对农村文化的建设和保护,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文化殿堂、精神家园
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提出,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何水法看来,要丰富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必须尊重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文化个性,把农村的民主建设与调动农民在本土创业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而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场地和平台,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直接的途径。
何水法说,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八个字,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把传统文化传承、主流价值观弘扬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公共服务的平台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场所,对于繁荣农村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还保留着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关注农村文化发展,也就是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何水法说,“我这几年不遗余力地建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就是想在农村广阔的田野里培育文化的种子,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农村开花结果。”
对于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徐秋芳认为,村级文化礼堂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承载着美丽乡村的文化期盼,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需建设一套长效建设机制,打造一支专门文化队伍。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培育文化精品,突出地缘优势,实现村村有特色。
抢救古村落文化,建立传统村落数据库
农村文化要建设,传统村落的文化更要保护。
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不足3000个,其中省际交界的传统村落更为宝贵。徐秋芳呼吁,必须早日为之建立数据库,加大抢救和保护力度。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只有省际交界处的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相对完整,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对这些“基因库”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予以保护和研究,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
保护古村落,对于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同时,还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徐秋芳提出,有必要从国家层面予以充分重视,协同政府、高校等各有关部门,组织学术力量,加快田野调查进度,对一批具有重要“基因库”价值的传统村落文化实施保护,进行抢救性研究。
比如,建立省际交界的传统村落数据库,加快收集省际交界传统村落家谱资料、家训资料、碑刻铭文、口述史料等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省际交界传统村落影像档案等。(本报特派记者 魏皓奋)